鄒 琴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心小學,江蘇 蘇州 215131)
作為一名專職音樂教師,我發現了一個很容易被老師忽視的共同點——記歌詞。雖然很多公開課中課上得很精彩,孩子們聽唱動也都很投入,歌詞卻成了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學生不看歌詞就不會演唱。當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后,我就一直在嘗試怎樣才能在一節課的時間中,讓學生會唱歌曲,并能做到背唱。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識記歌詞方面還有困難。怎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夠背唱更多充滿童趣的歌曲呢?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記憶歌詞。
兒童天性好動,將音樂與律動相結合,在音樂教學中把“動”引導到課堂上,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腳,這是符合音樂教學的自身規律和原則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也能巧妙地記住歌詞。如我在教唱歌曲《大樹媽媽》時,我會把視頻資料大樹媽媽的一些舞蹈動作,與我創編的一些同歌詞相結合的動作一起整合成一套簡單的律動,讓學生邊聽原唱,邊做動作。例:“大樹媽媽個兒高”我會讓學生在胸前兩手指尖緊貼搭成“∧”符號,唱到“個兒高”時踮起腳尖。“拖著那搖籃唱歌謠”學生做拖著搖籃的動作。“搖呀搖,搖啊搖”聽著音樂慢慢地、輕柔地晃動搖籃。“搖籃里的小鳥睡著了”唱到“睡著了”把雙手合十貼臉側,眼睛閉起來。第二段中相同的歌詞我還是用了一樣的動作,也是方便學生記憶歌詞。不同的歌詞,我又用了不同的動作。如“對著那小鳥呵呵笑”我讓學生雙手食指指著臉龐做微笑狀。“風來了”雙手舉過頭頂同方向搖擺。“雨來了”雙手落下的同時十個手指微微顫動。這樣的律動,伴隨著原唱。學生在一邊反復記住動作的同時,也記住了歌詞。通過嘗試,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節課下來學生都能完整地背唱歌曲了。
對于低年級的歌曲,我在教唱時,用得最多的就是“聽”。反復地聽原唱,聽伴奏。但是單一地讓學生這樣聽,他們會感覺枯燥,也提不起興趣。于是我就借助打擊樂器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地多聽原唱,并記住歌詞。如在學唱《小寶寶睡著了》這首歌曲時,我就分了以下幾個步驟反復地聆聽原唱。(1)聽原唱。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教師準備三角鐵、碰鈴、鈴鼓、木魚等打擊樂器)。聽完歌曲后,教師首先要分析歌曲的情緒,讓學生有目的地選擇比較安靜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碰鈴等。(2)設計節奏型讓學生為歌曲伴奏。我在設計伴奏的過程中本著力求簡單的原則,讓學生盡量只拍單一的節奏型。三拍子我用的最多的就是3/4 ×--的節奏型。(3)讓學生自己設計簡單的節奏型。我在幾個班級嘗試下來,發現學生三拍子運用最多的幾種節奏型有這樣幾個:A:x x x;B:X-X。(4)把老師設計的節奏型與同學設計的節奏型相結合,創編新的節奏型,并為歌曲伴奏。其實,有的歌曲并不用教師和學生創編歌曲伴奏,在書上及備課系統中都有現成的。但是很多老師會把這種節奏型的伴奏練習放在歌曲學唱過后來做。我覺得像這樣的歌曲伴奏練習特別是低年級還是適合放在新授歌曲時。低年級的小朋友學歌曲不能和高年級一樣多講唱歌方法,多講樂理知識,多分析歌曲。對于低年級小朋友來說,那些枯燥的東西一點都沒有用,也激不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于是我們利用這種多變的形式,讓學生運用打擊樂器伴奏多聽歌曲來記住歌詞,效果相當好。
在低年級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是有故事情節的。如《小螞蟻搬米粒》等歌曲。像這樣的歌曲讓學生一節課記住歌詞其實也是相當簡單的。如我在教授《小螞蟻搬米粒》時運用了演一演的形式來記住歌詞。在課前我做好了幾個小螞蟻的頭飾,并用白紙做了一個大米粒。上課時選定平時上音樂課較積極、也愛表演的學生第一個嘗試表演。但在表演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全班學生分析一下劇情(其實就是滲透歌詞),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表演的是什么。然后分組演一演,比一比,評一評。當然,這樣的一個表演要在有《小螞蟻搬米粒》原唱或伴奏的情況下才能做。這樣生動活潑的形式其實也相當于一節課演了一個課本劇,學生當然會喜歡。但是,這樣的課要求教師課前準備就一定要非常充分了。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對各個學段的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背唱數目。在歌唱教學中,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做到真正會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