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昆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新疆 和田 848000)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模式,傳統音樂教學的刻板性仍舊是教學的一大難題,音樂老師的教學應當以半理論半實踐為主,但是以灌輸式、填鴨式為主的傳統音樂教學仍然脫離不了教學課堂,這導致學生對音樂教育的主動性學習熱情較弱,這不符合高校的教育方式,甚至會讓部分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樂趣。
當前,高校教育音樂授課模式是大多數以大班授課為主,大班學生數量較多,每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程度、感悟程度都不一樣,對音樂的學習、熱愛程度也不同,大班教學僅僅讓老師的教學內容的任務得到完成,但是不利于學生音樂方面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培養專業性音樂人才。針對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有時會讓學生以音樂話劇、音樂討論的形式參與到班級音樂活動中,讓學生提升對音樂的好感,同時,也讓教育方法在課堂上得到創新應用。
當前,國內教授的方法僅僅在于理論教學,從當前我國高校教育音樂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學是填鴨式,單純為了滿足教學目標去設置,根本達不到學生系統學習音樂的目標,對于學生掌握音樂技能毫無作用。音樂來自于實踐,只有讓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音樂學習。例如,我在碗中裝了不同分量的水,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敲擊碗沿,學生對這個學習方式感到新奇,就會加深揣摩音樂的深意,有利于學生對音樂多元化的理解,幫助學生多角度學習音樂。
21世紀初,我國高等院校開始有意識對音樂進行教學教授,雖然取得一部分成就,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缺陷,這種缺陷并不是因為當前資源分配不充分,也不是重視程度不足,而是主題的音樂理念不強,太過片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主要學習西方音樂,包括在聲樂技巧、編曲上等都是以西方教育資料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多元化音樂教育思想弱化,一方面對我國傳統音樂較為忽視,另一方面對多民族音樂重視程度也不夠高,這樣的局面忽視了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造成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缺失和音樂學習的不全面性,這樣的教學模式讓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上要樹立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堅持本民族音樂為基礎,才能夠兼收并蓄地吸收和發展不同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實現音樂教學的多元化,保證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高等教育音樂課堂課時有限,有時不能單獨設立某一民族或者某一國家的教學課程,如果設立過多,這種繁雜的音樂學習會加大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教學的實效性有時也難以保證。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把多個國家、多個民族文化的音樂結合在一起,融合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精華,將精華進行創新和整合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音樂教學課程中了解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在匯聚各民族文化上要以三點為原則,不能盲目進行創新和整合,要保持音樂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性、整體性,首先多元性就是將音樂內容有著多種不同的內容加以整合,內容切忌單一;文化性指音樂內容要有一定的內涵,不能把不重要的細節都放進去;整體性是指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要把教材、教師、授課內容、學生等連貫地整合在一起,進行多元化音樂教學。
高等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小視,教師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此,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老師在課堂上的教授,教師自身的素質需要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上課的節奏,把握音樂課堂上課的實效性,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的多元化。
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之路直接影響到我國音樂的發展,多元化教育是現代音樂的前沿思想,對未來發展都具有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