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古苗疆走廊”指的是明代以來,由湖南辰州(沅陵)、沅州(芷江)起橫貫貴州中部,再經平夷(富源)至昆明的一條重要驛道[1]。它“全程1150公里。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大致計算,湖南境內300公里、貴州600公里、云南200公里[2](盡管“古苗疆走廊”這一概念及所涉指的一些地理范圍還有待進一步的學術商榷,但因這片地帶所涉苗族的文化面廣??杀M顯貴州苗族的整體文化特征。因而,視其為本論文的地理參考坐標)。
在6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在橫貫湘黔滇三省二十幾個縣市的“古苗疆走廊”中碰撞、交流和借鑒。由此形成了惠及沿線各地、各民族的商道和文化交流通道。今天,如何重啟這條政治、經濟和文化大動脈來探討苗族文化的傳播路徑,是本論文的重點。
貴州范圍廣闊遼遠的“苗疆”沿途各地遍布著苗族人民,并且此處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極其復雜。在這條走廊上,由于社會動蕩和自然災害的長期侵擾,苗族人民被迫多次遷徙,以覓得更適宜居住的生存之地。而這種顛簸流離的生活和堅強的民族性格,卻讓苗族人民的智慧得以極大的發揮。他們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各種特定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條件,發展出了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從而使得這片艱難生存空間中的苗族文化呈現出一些顯著的民族特征:
(一)文化多樣性。從湖南沅陵起,止于云南昆明的“古苗疆走廊”,橫貫了黔東北、黔東南、黔南,延及黔中、黔西南、滇東及湘西的一小部分地區。也即涉及到今天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這些涉及面較為廣闊的地理區域最大的特點在于苗族支系眾多。眾多支系,也就使得這片土地上的苗族文化呈現出斑斕多姿的狀態。苗族文化的多樣性在此盡顯。這些以語言和服飾為標志性特征的各大支系在居住方式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其中,東部和中部方言的苗族呈集團性聚居狀。如,清代,“湘黔毗鄰的臘爾山區和黔東南的雷公山區,為苗族的兩大聚居區”[3]。而西部方言的苗族則與其他民族雜居,呈散居狀。
(二)崇尚自由。這個民族特征最大的體現在于苗族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苗族作為一個苦難的民族,一直遭遇官府的殘酷鎮壓。而這種長期的壓迫讓崇尚自由、熱愛和平的苗族人民難以承受。因而,大大小小、頻繁的抗爭起義一直伴隨著苗族人民的發展史。苗族的發展史可謂是一部斗爭史?!叭暌恍》矗暌淮蠓础笔敲缱迦嗣駳v史的真實寫照。沒有一個地區的苗族偏安一隅。在反壓迫斗爭中,苗族人民以集團性、集體性加入。如,雍乾起義,被燒毀的苗族村寨有1224處。參加起義的苗族人數有10多萬人。席卷了“新疆六廳”,攻克州縣10多座[4]。
(三)勤勞。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艱難性,苗族人民可依賴的資源甚少。為了使族群能夠延續、發展和壯大,苗族人民憑借自己的雙手和勞動,創造出了別具特色、令世人矚目的苗族文化。在今天,這些展現苗族同胞智慧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認知文化成為世界級的文明遺產。深深體現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內涵。
(四)文化的兼容性。這個特性明顯地體現在苗族人民與周圍各民族的和諧相處,以及對他們文化的學習和采借。“古苗疆走廊”沿線除苗族外,還生活著彝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雖不頻繁,但長期、固定、周而復始的接觸中,通過通婚、集市、節慶活動等傳播方式進行著族際間的跨文化傳播。以至于生產生活方式、傳統習俗,乃至語言、服飾都發生了一些變化。而這種“民族間的跨文化交流幾乎是處于一種自發狀態,并不是有意而為之,是各少數民族根據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以及客觀的生存條件所鑄就”[5]。這種交流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且獲益較多??梢钥闯?,“貴州各少數民族在跨越不同族際間的文化傳播活動中,把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中體現了他們超前的文化觀。這個文化觀包含了貴州少數民族對文化的正確評價性和包容性。其中,既有對他民族及其文化的肯定和認同,也有對本民族文化的不故步自封”[6]。這種跨文化傳播不僅促進了苗族與所接觸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他們之間情感的聯系。幾乎遍布貴州各地的苗族都有著與周圍民族打交道的印記。在相互的影響和共同的意識下,貴州地區各民族相處和諧,矛盾較少。
“古苗疆走廊”的貴州苗族文化千姿百態、絢麗多姿,這源于苗族人民的生存環境,以及由此鑄就的勞動智慧。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艱難困苦沒有壓制、打垮苗族人民,反而激增了他們的斗志和不屈不饒的精神,以及對祖先的敬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族群生存的思考。在這片苗疆走廊上,苗族人民因時利地、因地制宜創造出極富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文化從側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智慧和民族歷史。而這些重要的文化特征對于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苗疆走廊”中的“古”,說明這條走廊蘊意、承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歷史積淀。這正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從歷史上看,“古苗疆走廊”既是軍事通道,又是商路和文化傳播之路。但是時至今日,它的歷史作用不僅未消失,而且一直在延續,功能愈發地多元和凸顯。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這條古驛道上交相輝映。貴州段的苗族文化作為貴州重要的文化景觀和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對它的開發和挖掘,是國家和政府對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視、對民族歷史和民族成員的尊重。其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充實貴州的文化實力。作為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資源成為貴州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是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族別。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貴州擁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總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是僅次于漢族的第二大民族。貴州苗族以其異常豐富、無與倫比的文化享譽世界。而且苗族是一個世界性的苗族。貴州苗族與東南亞、美洲、澳洲和歐洲等地區的苗族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貴州地區的苗族起著跨國界、跨地區的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把這些資源加以利用和開發,不僅能提高苗族的聲譽度和美譽度,而且會提升貴州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有利于帶動經濟、旅游、商貿和文化的發展?!肮琶缃呃取辟F州境內施秉、鎮遠、安順等17個縣市,盡管大多屬于貧困地區,經濟欠開發。但皆擁有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交相輝映的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極為重要的是320國道、湘黔鐵路和滬昆鐵路沿著這條古驛道連接延展。而且,沿苗疆走廊有兩大江河流經。一條是流經黔東南和黔南地區的清水江;另一條是流經黔西南地區的北盤江。鐵路、公路及水路三路交通的便利,無疑為這片地區的經濟、旅游、商貿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和條件。
(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苗族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完全依賴口耳相傳一代代傳承下來。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對傳統的破壞,極其有力地展現在少數民族文化上。傳承人的減少、現代生活的浸漫、經濟利益的驅使,苗族文化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傳統性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隨著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苗疆走廊的很多縣市實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保護措施。如,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小學校開展雙語教學、培養新的傳承人、獎勵民族藝人、建立民族博物館、對文化遺產藝人的評價、非遺名錄的確立與保護等等。這些措施的實施皆從深層次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和發展。
(四)有利于學術探討。貴州苗族以其深厚內涵的文化形式屹立在民族之林。雖然,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從20世紀初期就開始對苗族文化進行探索,并且進入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苗族文化熱到今天越演越烈。從事苗族研究的專家學者越來越多。但是,豐厚神秘的苗族文化不是在短時間能夠被了解和破譯的。因而,對“古苗疆走廊”這一帶眾多支系的苗族文化的開發可以為苗族文化的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提供思路和借鑒。
可以看出,“古苗疆走廊”貴州苗族文化開發的意義非常重要,涉及面廣。觸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和對外交流。貴州苗族文化的開發問題,涉及到國家和政府對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針政策。它不僅是一個族群自身關心的問題,而且牽動著全省其它少數民族對此的反映、看法和建議;也不僅是一個地區、縣市關注的區域性問題,還涉及到全省整體的文化發展思路。因而,苗族文化的開發問題應是貴州省及廣大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傳播學中,傳播既可看做是一個現象,也可視為一個手段或方式。因此,在該論文中,在探討文化與傳播的關系時,未把傳播視為文化的一個特性,而是把其作為文化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和重要因素來看待。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與傳播的關系相當緊密。文化因傳承、傳播而存在,并在傳播中得以發展和延伸;傳播方式和手段制約著文化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趨勢。
就貴州苗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影響性而言,傳播問題需慎重考慮。這樣,才能使苗族文化的內涵得以豐富,外延得以擴展。在此,可以根據這片走廊地帶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歷史軌跡和民族情況,對苗族文化的傳播路徑做一些思考:
(一)打造“古苗疆走廊貴州苗族文化精品線路”。“古苗疆走廊”涉及貴州省的17個縣市。每個縣市,從玉屏到普安綿延600公里的地段上,皆擁有無數的苗族文化遺存、獨具特色的優美風光和物產??梢哉f,是貴州最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之一。僅沿線各地數不勝數的苗族村寨,以及從內容到形態迥異的苗族歌舞、節日、服飾、手工藝品、宗教儀式、飲食等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讓人目不暇接,令人流連忘返。沿線各地區可依據地方情況著力發展帶有地方特色的苗族旅游項目。使得“古苗疆走廊”成為一條點線交織的苗族文化旅游線路,讓人們沿途欣賞到不同的苗族風情和風光、享受到迥異的苗族美食和美景。
(二)定期舉辦大型的“古苗疆走廊貴州苗族文化國際論壇”。對貴州苗族進行研究的日本、歐美、東南亞的專家人數逐年增加。國際論壇的設立,可以讓國內外的苗學專家在共同的交流空間中,對苗族的各方面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同時,這些專家可借機進行實地考察,在實地調研中觀察問題、找尋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讓學術層面的研究轉化為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實現。這樣,不僅能促進、提高世界學術界對苗族研究的熱情和動能,而且還能擴大苗族的影響范圍。
(三)加強與云南、湖南兩省苗族的文化聯系。貴州的地理位置有其優勢:與湘滇兩省毗鄰。在這條苗疆大通道上,毗鄰而居的省際之間的苗族人民交流更為方便和頻繁。如,普安、晴隆兩縣與云南曲靖和富源兩縣市;玉屏與芷江、新晃兩地。因而,文化上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和交融,而且民族友誼更加穩固和深厚。地域條件促成的省際間的同一族群的交往,大大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因而,更加需要加大對這類涵化文化的關注力度。在這種情況下,貴州的苗族文化無疑又會增加一些不為人知的新內容及新形式、會吸引更多的目光。
(四)大力發展苗族新聞傳播媒介。其意義在于,從質和量兩方面加大對苗族文化的宣傳力度。今天,民族文化的發展與新聞媒介緊密相連。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新聞媒介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新聞媒介不僅僅進行著簡單的宣傳和傳遞,而是在實踐中建構著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成員的現實形象及身份認同、塑造著人們對該文化及其成員的認知態度和評價體系;2、新聞媒介行使著傳播工具的權力,擔負宣傳、吶喊、體現、界定及詮釋的作用,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從單一的人際傳播、族際傳播跨越至豐富的大眾傳播,讓人們在更寬廣的社會空間中去領略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與本真、理解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和條件、了解少數民族成員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
如何借助新聞媒介去促進、發展和推動,而非制約、破壞與干擾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如何規避新聞媒介的負面作用,在保證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由“民族內部”向“民族外部”,由“區域內”向“區域外”的根本性轉變。這值得深入地探究。
在對貴州地區苗族文化的族外傳播中,新聞媒介無疑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而也就促成貴州苗族文化的傳播空間和范圍得以長足的延伸與擴展。在此,在利用傳統的廣播、電視及報刊雜志的同時,應積極、充分運用網絡和電影開展對苗族文化的宣傳。政府、學會及個人可依據自身情況進行苗族文化宣傳網和電影的創建、拍攝。實際上,這非常符合國家現今階段提出的“互聯網+模式”。通過互聯網,把苗族新聞、苗族歷史、苗族服飾、苗族經濟、苗族文學藝術、苗族工藝品、苗歌欣賞、苗族人物等涉及苗族人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結晶向世人進行宣傳。把苗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向世人展示。
“古苗疆走廊”貴州苗族文化的傳播問題多元而復雜,因為它不僅涉及到省情,而且牽涉到復雜的地方情況;不僅涉及到民族問題,還牽涉到宗教和文化問題。因而,傳播方式和手段也就不可能單一和單純。雖然,所設想的傳播路徑未必在現實中得以發揮效應。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貴州苗族在境內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古苗疆走廊”貴州苗族文化傳播問題任重道遠,它所涉及面極其寬廣。不僅起到保護苗族文化的作用,還能把苗族人民的集體觀念、熱愛自然和平、銘記祖先、強調親情、懷念歷史、重視精神生活、勤勞勇敢等諸多的民族美德向外進行廣泛的傳播。從深層次讓人們去了解和感悟苗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去學習苗族文化的一些功能,去習得苗族文化的精髓;雖然僅觸及一個族群自身的問題,但關乎一個省區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問題。
“古苗疆走廊”概念的提出,非常符合國家政府對民族文化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增強了相關縣市對苗族文化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增加了苗族同胞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讓身處現代社會的苗族同胞產生對自身族群歷史的了解和記憶。最終,為多彩的貴州增加發展的亮點和新的思路。“古苗疆走廊”不僅從學術方面論證了貴州苗族發展的歷史軌跡,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政府、企業和個人發展苗族文化的信心和決心,從實際層面影響著苗族文化、苗族產品的發展趨勢和方向?!肮琶缃呃取敝v座在一些縣市舉辦后,凱里、黃平、安順、貴陽等地在開發原有苗族文化產品的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和廣度。使得苗族文化產品向多樣性、精致性、豐富性、深度性發展,彰顯了苗族文化和苗族人民卓越的品格和品味。
但是,在對民族文化產生益處諸多的同時,也有一個重要問題值得關注。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族人民生活的封閉性被打破。而苗族文化的傳統性也漸漸脫落和消失,特別是“古苗疆走廊”沿線的苗族遺存地與現代交通、現代生活接觸更為頻繁和廣泛。這既是喜事又是憂事。喜在于,苗族文化的外圍影響力更為擴大;憂在于,苗族文化的特殊性、穩定性及完整性在慢慢減弱。因而,如何進行傳播?如何開發傳播方式和渠道,并通過這些傳播手段解決傳統與現代、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與傳播的問題。這是值得眾多方面學者考慮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