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媒介文化與傳播”欄目,刊登了姜衛玲副教授的《現代都市新女性圖景的媒介建構——以〈玲瓏〉雜志為考察中心》。該文認為,作為20世紀30年代一份專門面向都市女性受眾群體的刊物,《玲瓏》雜志在辦刊期間始終站在社會與時代發展的最前端,在推介新興生活方式、倡導全新生活理念,以及推動女性思想觀念變革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傳統文化與傳播”欄目,刊登了許菁頻教授、雷雱副秘書長撰寫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宋元明時期龍泉青瓷的對外傳播》。該文認為,在宋朝至明朝的數百年間,龍泉窯青瓷之所以成為海外貿易的主力軍,與龍泉青瓷技術的先進、浙江海運的便利和歷代統治者對外貿的重視息息相關。龍泉青瓷對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意義。
“區域文化與傳播”欄目,刊登了翁澤仁教授的《“古苗疆走廊”貴州苗族文化傳播問題探析》。該文認為,“古苗疆走廊”概念的提出,其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不可分割,且重疊交織在一起。在“古苗疆走廊”概念提出后,貴州省的部分縣市積極利用這條古驛道路線,打造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點和品牌。
“網絡文化與傳播”欄目,刊登了吳迪、林剛的《新媒體環境下故宮品牌營銷策略的創新及啟示》。該文認為,故宮在品牌營銷方面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得益于品牌親民化、產品娛樂化、用戶年輕化以及營銷跨界化四個創新點。同時,故宮還為同類文創品牌的營銷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在“哲學理論與傳播”欄目,刊登了郭旭魁博士的《海德格爾技術觀視角下的新媒體技術及反思》。該文認為,海德格爾作為反思功能主義技術觀的重要存在主義哲學家,其技術觀在國內新聞傳播研究中處于被忽視的境況。在新媒體技術時代,其技術觀依然具有重要理論啟示意義。“存在”、“解蔽”和“座架”構成了理解海德格爾技術觀的三個關鍵詞,從三個關鍵詞分析新媒體技術仍然顯示出海德格爾技術觀的深刻性。
在“名家雜談”欄目,刊登了白潤生教授的《在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新范式、新方法研討會暨白潤生先生學術思想座談會上的致辭》。會議于6月24日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會和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會共同主辦。會議既是對白潤生教授三十年專心治學治史表達致敬,更是為了激勵年青學人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傳承與創新,探討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新領域和新的可能性。
在“業界觀察”欄目,刊登了馮廣圣教授的《“六度”:報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基石》。該文認為,“信度”“深度”“高度”是傳統媒體的優勢,“寬度”“速度”“互動度”是新媒體的特色,二者結合構成“六度”。傳統紙媒與新媒體是優勢互補的關系,不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系。在融合發展語境下,傳統紙媒的影響力將延伸至新媒體領域,傳統紙媒不會“消亡”,它將會以一種新的數字化方式存在。
在“研究生論壇”欄目,刊登了翟曉菲《漢語國際傳播視角下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策略探析》。該文認為,在漢語國際傳播正快速走向全球化、本土化的過程中,“漢語橋”系列中文比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應在樹立文化自信基礎上,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需求,貫通文化層次,拓寬傳播渠道,助力中國文化成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