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靈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世界上第一臺相機誕生于1926年。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相機的結構與性能一直在不斷改進,而其中有兩個重要的進步對新聞攝影有極大促進作用:一是相機輕量化;二是相機的數碼化。
1914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將35mm電影膠片用于他發明的徠卡(Leica)相機上,這種24mm×36mm尺寸的膠卷也稱為135膠卷,它很快得到大規模普及,成為最廣泛使用的畫幅標準。這種畫幅改進是相機輕量化的一大突破,讓相機的體積縮小到可以放進口袋隨身攜帶。相較于大畫幅相機與120畫幅相機,135相機不僅輕便,而且容易操作,并且一卷膠卷可以拍攝三十幾張照片,不必頻繁更換膠卷。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攝影師如羅伯特·卡帕、布列松、尤金·史密斯等,都使用這種135相機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新聞照片,可以說這種相機輕量化的改進促進了新聞攝影的發展。
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于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問世,在這后來的30多年中,數碼相機發展非常迅速。數碼相機依賴電子感光元件將影像轉化為數字信息儲存在儲存介質中,并通過計算機影像處理系統將信號翻譯為圖片進行編輯,再進行印刷或通過互聯網傳播[1]。新聞攝影領域已經完全采用數碼相機,因為相比膠片相機,數碼相機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傳播效率,這些進步極大提高了新聞攝影的即時性。數碼相機的操作技術難度低、投入成本小,降低了新聞攝影的技術門檻,使新聞攝影更容易操作。數碼感光元件集拍照與攝像功能于一體,解決了過去膠片時代相機與攝像機分離的問題。雖然新聞視頻一般使用專業攝像機拍攝,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數碼相機拍攝。
數碼相機也有短板,目前數碼相機感光元件與計算機對數據量的處理能力有限,導致數碼攝影的影調、色彩寬容度不高;而膠片銀鹽顆粒極高的寬容度可創造細膩的影調與豐富的色彩。數碼攝影的優點是復制傳播,但作品沒有收藏價值;而膠片能保存上百年時間,具有收藏價值。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高性能膠片掃描儀為膠片攝影數碼化搭建了高速橋梁,并能保持高像素、高寬容度的影調與色彩,因此許多藝術攝影師仍然堅持使用大中畫幅膠片相機拍攝作品。例如杉本博司堅持使用大畫幅相機進行攝影創作,并使用傳統工藝手工沖洗、暗房放大照片,而他的作品售價高達數萬美元。膠片攝影的缺點也很多,如操作煩瑣、沖洗程序復雜、藥水污染環境、拍攝成本高,因此膠片相機終將被數碼相機取代。135、120畫幅數碼相機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已成為新聞攝影、商業攝影領域的主要工具;而大畫幅數碼相機技術與市場還未成熟,到目前為止僅有LargeSense公司于2018年發布了全球首款9×11英寸大畫幅數碼相機LS911,但其價格昂貴,尚未量產。
手機相機是數碼相機輕量化的極致,又是集拍照、拍視頻、后期制作、網絡傳播等各種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信息交互終端。手機相機相比專業相機,其無法代替的優點是可通過4G網絡將多媒體素材進行高速傳播。手機傳播新聞主要是通過如微博、Facebook等網絡社交平臺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使信息分享形成病毒擴散式傳播并得到反饋交流。在許多突發性新聞事件中,事發現場的群眾能夠很容易地使用手機拍攝照片與視頻并通過4G網絡發布到網絡社交平臺,因此許多突發事件在事發后很短時間內,人們就能在網絡上看到相關照片、視頻。由于手機拍照與拍視頻避開了傳統印刷與衛星電視傳播途徑,簡化了信息傳播流程,拍完即可上傳網絡保證了時效性,實時云端備份可保證照片不會丟失,因此新聞圖片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之快是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無法相比的[2]。
手機相機的性能已經超過了許多卡片相機,開始向專業相機靠齊:例如華為公司發布的P20 PRO擁有4000萬像素攝像頭,能夠拍攝尺寸為5120×3840的照片,錄制4K視頻、960fps慢動作,并且支持實時云端備份。這些功能對于新聞攝影師而言非常實用。錄制4K視頻是高端手機功能,而高清1920×1080分辨率已經是普通手機攝像標配,若配以小型手持陀螺儀穩定器等輔助設備,即可以得到穩定的視頻畫面,再加上手機剪輯軟件剪輯、發布網絡、云端儲存,完全可以滿足手機網絡社交平臺新聞發布的要求。只是由于手機感光元件小、缺少專業鏡頭的畫面優化,畫質還是難以和專業相機、攝像機相比,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成為專業相機、攝像機的代替品。
現在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機,通過報紙、電視、計算機瀏覽新聞的用戶已經逐漸減少。手機瀏覽新聞對畫質的要求降低,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要求提高,此時手機比專業相機更具有優勢。手機的便攜性、高效性使其在突發性事件新聞拍攝時有巨大優勢,然而在體育新聞、預期性事件新聞、人物專題新聞等領域進行拍攝并無優勢。因為非突發性新聞的新聞攝影圖片對內容和藝術效果都很重視,只能由專業攝影記者使用專業相機完成。
雖然專業相機、專業攝像機的畫質很好,但是其操作需要掌握曝光設置、鏡頭設置、錄音等許多專業技巧,因此只有專業新聞攝影師才能熟練使用這些設備;而手機相機操作簡易,免除了拍攝技術障礙,讓拍攝更自由,沒有任何拍攝基礎的大眾都能夠使用它拍攝新聞事件。在突發新聞事件第一現場,每個在場群眾都有可能在第一時間用手機拍攝新聞照片、視頻,甚至當事人自己都可以成為新聞照片、視頻的拍攝者。在這種時候,手機新聞攝影讓新聞變得近距離、多方位、多視角。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記者也將采用手機拍攝新聞,受過專業攝影訓練的記者比大眾更懂得如何使用手機拍攝新聞,這樣也可以精簡工作流程,減少工作人員,一位攝影記者就可以自由應對拍攝新聞照片和視頻。例如馬格南、國家地理的一些專業新聞攝影師會將手機拍攝的新聞照片發布到《時代》周刊Instagram手機應用平臺進行分享。2015年8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天津泰達醫院看望“8·12”火災爆炸事故的傷者時,一名香港記者手持手機和話筒追問總理“編外消防員”問題,總理欣然接受采訪,并未因為記者使用的是手機而輕視這種采訪方式。
大眾使用手機拍攝新聞也有諸多缺點:大眾提供的新聞照片、視頻很容易在社交平臺上傳播,但由于其缺乏嚴格的審核監管,因此真實性難以保證,缺少公信力;大眾缺乏專業攝影訓練,對新聞畫面的構圖、角度把握能力不足,因此很難拍攝出專業水平的畫面;大眾對新聞事件的系統報道能力不足,因此往往只能片面紀錄新聞事件,而專業攝影記者知道如何全面、系統地報道新聞事件;大眾對新聞事件的深入挖掘能力不足,因此只能紀錄表面事件,一般不會去系統地深入挖掘整個事件以及背后的問題,而專業攝影記者具備深挖新聞事件的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相機集成了相機的輕量化、數碼化、多功能等諸多優點,所有手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每部手機都自帶攝影與傳播功能,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新聞圖片、視頻,這極大地推動了新聞攝影的發展,手機相機也已經成為新聞攝影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