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敏 甘肅政法學院藝術學院
兒童時期作為心理和生理發展的基礎階段,這個階段兒童難以運用語言清晰表達情感,一旦被忽略,會使得兒童處于低落或沉悶的情緒中,影響積極心態的形成。而繪畫創作階段有著個人獨有的感知特征,最終形成的畫作也可以反饋個人心理活動。基于此,本文結合學前兒童繪畫色彩心理活動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進一步提出指導學前兒童正確使用色彩,以供參考。
繪畫創作是兒童開發智力、鍛煉想象力的有效途徑,正式進行繪畫色彩選擇時兒童會受到性格、身體情況以及心理情緒等因素的影響。相關調查表明,情緒強烈以及情緒控制能力較低的兒童,會傾向于多種色彩的選擇。例如:繪畫太陽時一些兒童會選擇黃色、紅色、橙色等顏色,而多種色彩疊加的形式也反映兒童情緒相對強烈。同時,冷暖色調的選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兒童繪畫全過程的心理活動。如果繪畫時經常采用黃色、紅色等暖色調,則證明兒童情緒相對高漲和積極;如果繪畫時采用藍色、灰色等冷色調,則證明兒童情緒比較壓抑。
兒童在色彩象征的效果感受方面能力有限,只有隨著年齡不斷增長,這一能力才會逐漸提高。比如:4周歲的兒童對于色彩主要是泛化情緒的體驗,無法區別開不同色彩;5周歲的兒童對于色彩有著基礎性情感體驗,可以運用開心或不開心等描述具體色彩變化,并且有著消極情緒的反向投射;6周歲的兒童對于色彩具備了相對強烈的色彩情感體驗,非常容易出現情感聯想。另外,兒童色彩審美的相關感受有著極強的年齡化特征,尤其體現在兒童色彩象征意義、情感意味、色彩輕重以及冷暖感受等方面。可是針對高層次色彩審美的把握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部分未到4周歲的兒童能夠到達6周歲兒童的水平,即便是同齡兒童也有著程度把握的差異。
學前兒童應用色彩進行繪畫創作時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教師對學前兒童給予積極引導和耐心指導,使得兒童心情愉悅,繪畫創作時會無意識地使用暖色調色彩;而針對特定顏色進行多次勾勒,則表明兒童繪畫階段心情起伏較大,可能受到教師的批評或忽視,產生焦躁等心理并且集中體現在繪畫填圖方面。
色彩應用是學前兒童心理情況的具體表現,繪畫創作過程中可以顯示其思維能力,這要求日常生活中必須給予兒童足夠的引導和啟發。家長和教師是在兒童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兒童相處時必須有意識、合理引導兒童觀察生活要素。例如: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與家長可以引導兒童觀察色彩,紅色的太陽、白色的汽車、綠色的樹葉等,長時間的色彩熏陶能幫助兒童形成基本色彩的概念。
因為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并不完善,直觀形象感受和形象思維成為其認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主要途徑。兒童繪畫創作有著兒童語言、情節性等特征,即便是繪畫簡單的方形或圓形,也可能代表較多的含義。在沒有掌握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技能的情況下只能采取形象語言表達思想活動。想象力作為兒童創作的不竭力量源泉,學前兒童的想象力可以借助于繪畫創作展示出來。實際繪畫階段,教師引導兒童大膽嘗試不同色彩展開具體創作。例如:實際繪畫階段,教師鼓勵兒童沖破常規性意識的束縛,運用多種色彩繪畫太陽,無形之中使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得到激發和鍛煉。教師正確認識到兒童認知色彩、感知自然的全過程也是心理活動變化的體現,實時觀察幼兒心理活動,以健康且積極的心態引導鼓勵幼兒。
繪畫的色彩變化是兒童心理活動的具體表現,學前兒童處于各方面成長的基礎階段,繪畫色彩可以準確反映兒童情緒。比如,焦躁的兒童通常傾向色彩疊加,而這種情緒對兒童是種傷害,教師或者家長一旦發現必須進行疏導,采取生活事例來引導兒童轉變心態,并且在同兒童相處時有意識地培養團隊意識、合作意識。
總而言之,正確把握學前兒童繪畫心理,給予科學且合理的繪畫指導,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增強兒童行為觀察、解讀的能力。教師嚴格遵循群眾性、科學性、實踐性、客觀性以及教育性原則引導兒童正確展開繪畫活動,采取敘事研究等方式敘述兒童情境性、真實性行為。教師、家長應重視兒童繪畫色彩的心理活動,實現兒童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