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杉 北京理工大學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項傳統藝術,從最初的用圖畫記事,經過千年的發展,配以書寫工具的革新,逐漸演變成為今天我們見到的書法藝術。書法中根據漢字本身特點所使用的字法、構法、章法等,都能夠體現出人的視覺規律。本文以行書為例,簡述人的視覺規律在中國傳統書法作品中的體現。
書法藝術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廣義上來說,將語言符號按照一定書寫法則表現出來并具有一定藝術美感的作品,都可以稱作書法,而其中的書寫法則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的視覺規律應運而生的,按照怎樣的法則可以書寫出豐富多樣的帶藝術美感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探究書法藝術中的視覺規律。
在我國傳統書法字體中,主要有五大類書寫體: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每種書寫體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本文以行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視覺平衡的角度,探討書寫中體現出的視覺規律。
中國書法以中國漢字為基礎,漢字的部首組合方式主要有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簡單或復雜的筆畫以合理的結構組合成為漢字,這其中點畫結構的比例對于書法藝術的美感來說非常重要。黃金分割是公認的最具有美感的比例,如“再”字,豎直方向上最長一橫將文字縱向分為近似0.618的比例,水平方向上向下延伸的兩筆將最長一橫同樣分為近似0.618的比例;相類似的還有“大”字,一橫將字在豎直方向上分割為1∶0.618,而在水平方向上,一橫的長度占底部整個文字的最寬長度比例也約為0.618。
我們通常使用米字格進行書寫,根據著名知覺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的理論,正方形中心點的吸引力大于角的頂點的吸引力,正方形中的四條主要軸線也會產生吸引力,但力量不如中心點大,中心點的這一力量優勢,只能通過增加它與平衡點之間的距離來削弱。也就是說,在整個文字中,偏離中心點和四條主要軸線的筆畫有向中心運動的趨勢,產生向中心靠攏的非平衡感,如果想要減少這種趨勢,那么這些筆畫需要盡可能地遠離中心和軸線,但這樣會很容易造成文字結構的散亂。因此在書法中,正方形的中心和四條主要軸線應當作為文字筆畫的位置重點,如“米”“來”等字,筆畫落實在力量優勢最大的位置,整體文字在視覺上給人穩定平衡的感覺。另外,在中心和主要軸線的吸引力下,有些文字中的筆畫如果以一定角度偏離垂直軸或水平軸,也會產生向中心線回歸的拉力,如“春”字中一撇,同時與豎直軸線和一條對角線相近,若筆畫同時偏向一個方向,就會形成向兩條軸線靠攏的趨勢,破壞整體的平衡,因此這一撇中的起筆應有一部分在豎直線的右側,以平衡豎直軸線產生的吸引力,同樣道理收筆處也應當在對角軸線兩側各有一部分。
在人類的感知中,重心偏下能夠帶來穩定平衡的視覺感受。通常構圖上方的事物重力大于下方,構圖右方的事物重力大于左方。在文字書寫時為了達到平衡穩定的視覺效果,底部應當更重一些,因此可以增加下半部分的長度或增加下半部分筆畫的復雜度,對底部進行補足,使重心降低一些,如“足”“殊”;另外,左半部可承擔更大的重力,因此左半部分的內容可以使用更多的筆畫以平衡整個文字結構,同時左半部分作為整體文字的第二個視覺中心應當占據畫面更大的比例,如“取”“形”。對于書法作品來說,不同于圖畫或其他平面視覺作品的重要一點在于書寫工具為毛筆,由于受知識的影響,較粗的筆畫在人類認知中代表著更大的力度,因此筆畫較粗的位置在視覺感知中重力更大,書寫中的筆畫粗細變化在整個文字的平衡中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如“之”,筆畫較粗的幾處不能位于整體的同一側,應當在整個文字中均勻分布,且下方和左方承擔更大的重力,即承擔筆畫較粗的部分。
除了本文研究的視覺平衡外,書法藝術的空間、形式、運動和張力等,也都對其藝術美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書法藝術美感與人類的視覺規律息息相關,將當代科學研究得出的視覺規律應用到書法藝術的書寫法則中,能夠輔助我們構造出更具美感的書法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