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俊
(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40)
融資一直是建筑企業在PPP模式中需要攻克的問題,新時期下的資金周轉會給各個建筑企業帶來新的挑戰。隨著各種額度指標的逐年遞減,合理的轉型也成了每個企業的必經之路。所以隨著PPP項目的推進落實,建筑類企業需要進一步克服融資問題并且進行企業的轉型與升級。
國內現階段由政府主導而產生的一種融資方式被稱作PPP模式,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一種合作方案,在國內建筑行業中,與建筑工程有關的PPP項目正在逐漸的被推廣,同時也是對政府和企業間進行相關工程的合作進行規劃。在國家推行的PPP模式下,與建筑相關的企業的責任范圍不斷改變,從以往單一的施工責任逐漸向更全面的職責發展,現如今的建筑企業需要對與政府間的合作項目進行重新規劃、經濟分析、融資處理、施工基礎建設等等。
我國建筑行業的PPP模式有以下許多的特點,比如建筑企業需要與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才可以采用PPP模式。首先建筑企業可以與政府進行協商,之后定下特許經營協議完成相關手續,使建筑工程上的問題進一步轉移到建筑企業上,增加建筑企業的壓力,最終可以由建筑企業根據特許經營協議上的相關內容進行合理的融資。承擔風險的責任也由建筑工程方轉向建筑企業方,為了保障投資項目可以繼續實施,就需要建筑企業進一步解決融資上的問題。同時,PPP融資項目的風險非常大,雖然是由政府發起的,但卻是與私人建筑企業間進行的合作,共同完成城市基礎建設,因為我國的相關法律有明確規定,限制了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時間周期不可以少于十年,和普通建筑企業間的合作時間相比,PPP模式融資周期過于長久,而我們從經濟角度進行分析,建筑企業在PPP模式下更容易增大風險。除此以外,PPP投資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周轉,因為一切是以城市基礎建設為主,政府為了減緩財政壓力,通過PPP項目將融資壓力分散到了各個建筑企業上,并分配各種責任,所以在政府與建筑企業的長期合作時,PPP項目所需要的融資資金會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越來越大,這也使建筑企業面臨了更多有關融資問題的挑戰。
因為行業的特殊性,建筑行業與許多行業有不同之處,建筑行業本身就不經常接觸金融行業或者社會管理行業,所以在融資方面往往自身存在問題。在現實的投資上,建筑企業往往先使用貸款進行施工基礎建設,最終,工程所獲利潤都用于還前面的貸款。與此同時,建筑行業的融資往往與外界緊密相連,比如材料、儀器等等的采購都需要資金的周轉,如果融資出現問題,那么建筑企業將面臨不可小覷的損失。在城市基礎建設中,PPP項目主要運用于完善城市工程設施比如地鐵、隧道、公共車站等等,換言之,這些都是非私人經營的項目,所以這些建筑工程的收益都會不夠理想,這會直接的導致建筑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大幅度下降,甚至最終要由政府進行財政補貼與政策優惠才能使這些建筑企業回本,完成目標收益。新型的經濟模式下,許多年輕的建筑企業對PPP項目認識不夠充分,又容易被市場風向所動搖,這樣就直接造成了建筑企業無法合理分析目前情況并且無法獨立提出有效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案,這很容易使建筑企業在面對金融風險時發生重大決策失誤,同時又因為是初次與政府合作,許多消息收集渠道都過于封閉,極易導致建筑企業融資風險增大,缺乏資金保障,最終很可能進行惡性循環。
所以綜上所述,在經濟學角度,想要在PPP模式下使建筑企業進行融資是十分艱難的,如果想要改善融資現狀,需要建筑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融資策略,并轉型升級。
為了使PPP項目的收益增多,減少風險,政府可以推行PPP項目基金來減少融資可能出現的問題,可以利用網絡或銀行將該項基金大力推廣,最后可以由社會來眾籌資金。這種設立基金的方式越來越被各地政府接受,許多有關PPP融資項目的政策都有推行該項基金方案,進行社會資本的募集以及合理應用會極大的減少建筑企業的投資成本。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幫助下,PPP基金的設立可以用入股投資的方式來進行實踐,這樣可以為建筑行業對于城市基礎建設的融資問題進行保障。
發行債券或者貸款融資可以促使建筑企業受益更加的穩定。比如,銀行可以給建筑企業提供貸款或者發行債券,這些方式可以使建筑企業的融資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化,大大減少了建筑企業的融資壓力。但是,因為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不夠完善,現在推行這種融資方案的安全性不夠高,因此,需要政府加強對于PPP模式下建筑企業融資問題的發現與研究,不斷完善可改進的規章制度,結合經濟角度進行全方面分析,爭取早日為PPP模式探究出合理的融資方案。
PPP模式下,建筑企業不再是個為了利益只負責基礎建設的私人集體,更是政府進行城市基礎建設的合作伙伴。傳統的建筑企業因為行業的特殊性,對于聘用人才的方式或是經濟市場分析往往不夠全面,如果想要使建筑企業升級,首先要樹立自身的品牌,增大品牌效應,其次要注意選拔人才,一個聚集人才的建筑企業才會高效的完成各個項目。
在國家“十三五”計劃的推行中,諸多建筑企業為了使利益達到所定的目標,僅僅使用投資的方案,導致了地方政府的財政陷入了危機,土地成本逐步的下降。進一步導致了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相互矛盾,而此刻,建筑企業作為PPP模式的主要對象,可以從中調整地方政府與相關金融機構間的矛盾,并且可以自行成立以社會經濟資本為主要來源的建筑公司。建筑企業將逐步進入PPP模式下的市場并成為中流砥柱,所以對于市場經濟的分析需要建筑企業不斷地進行探究,同時加以合理的利用。
在PPP模式的推行下,建筑行業得到的大力的發展,宏觀經濟的推動帶領了建筑企業不斷地轉型與升級,但是,傳統的工程單位只注重施工等問題的現狀反映在各個體系中,每個體系間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各個體系間缺乏交流與合作以及統一的管理。要想在如今的PPP項目中獲益,單靠不斷地投資與貸款是完全沒有用的,各個體系的管理方面十分重要。比如,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產業鏈也會變得更多樣化,對于經營模式,銷售人員的素質要求肯定是要進一步提升的,建筑企業方面需要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造和升級,而不是僅僅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或者政府給出的方案進行研究分析。這樣最終可以促使建筑行業各個體系整體的轉型與升級,使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案更加的完善,更符合社會的需要。
PPP模式在我國的建筑行業的應用總體上是平穩的,但同時還會面臨許多的挑戰,比如融資渠道不夠安全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需要政府不斷的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各個建筑企業應該注意設計符合本企業實際狀況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不斷地適應新市場的需求,加強與政府間的合作交流,及時更新與經濟問題相關的消息,最終做到轉型與升級。希望建筑行業可以在國家推行的PPP方案下發展的越來越壯大,為城市的基礎建設更添上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