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吉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071)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出現,對基坑工程進行正確的設計和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工程實例介紹一種綜合的支護方法: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型式,其施工便利,造價較低,大大提高了邊坡的安全穩定性。特別是對填土厚度大、放坡坡度小、周邊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線等的邊坡支護,優勢明顯。
天福山莊項目土石方及基坑支護工程,位于市北區紹興路與敦化路交叉口東南地塊。共包括14幢8~29層住宅樓及1~3層車庫,基坑開挖深度5.4~15.2m。原有住宅小區南北兩側及原有招待所南、東、北三側均與基坑場區相臨。距離較近。本工程基坑開挖不具備放坡開挖條件,需進行垂直開挖。本工程地質條件按地質年代由新到老、標準地層層序自上而下分別為:素填土、粗礫砂層、粗粒花崗巖強風化帶和粗粒花崗巖中風化帶組成,風化裂隙密集發育,巖芯風化強烈,巖質松軟,呈散體狀結構巖體和碎裂塊狀結構巖體。
基坑支護的方案有放坡、護坡樁、錨桿、噴錨等,各種方案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因此,選擇合理的方案是保證基坑支護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關鍵。該工程在深入掌握和研究已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和周邊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多種方案的分析,論證與優化,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基坑不具備放坡支護條件,給本基坑邊坡支護帶來困難。
通過調查研究,以及各工藝方案主要要素比較,從施工工期、施工費用、結構安全性等各項指標綜合分析,采用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型式。該工藝作為深基坑施工中一種重要的支護方式,能較好的增強邊坡的整體穩定性,有效控制邊坡的沉降變形;防止局部邊坡土體坍塌;大大減小邊坡的整體位移變形。該工藝能滿足項目安全性要求,施工較快,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本工程基坑支護體系采用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結構型式,開挖深度=15.2m,土釘水平間距=1.500m。設計土釘、錨桿共計7排,錨桿上下交錯布置,主要結構構件冠梁、腰梁為現澆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C25;肋梁噴射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C20;預應力錨桿采用鉆孔注漿工藝,桿體選用多股鋼絞線;全粘結錨桿采用鉆孔注漿施工工藝,桿體選用HRB400鋼筋;面層為噴射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C20,網筋選用HPB235鋼筋綁扎,部分鋼管樁φ146焊管壁厚5mm,鉆孔直徑180mm,沖擊鉆孔注水泥漿,內插鋼管施工,入基底1000mm,樁中心間距1000mm。
支護設計錨桿基本參數見表1(見圖1)。
4.1 本工程基坑各支護單元均無放坡空間,采用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方案進行支護。預應力錨桿體系施工前,進行鋼管樁施工,鋼管采用φ146鋼管,管內外用水灰比為0.5的水泥漿灌實。

表1 錨桿支護參數

圖1 單元支護剖面圖
鋼管樁采用100型潛孔鉆機進行施工。樁孔終孔后,利用空壓機的高氣壓氣體將沉渣和孔內積水吹出清孔。在下入鋼管后,把注漿管下入孔內,將攪拌好的水泥砂漿用專用注漿泵連續不斷地進行灌注,灌滿為止。水泥漿按水灰比0.5的要求,嚴格配制,加微膨脹劑。
4.2 預應力錨桿工程,基坑側壁采用預應力錨桿體系支護,錨桿桿體采用φ15.2高強鋼絞線。
4.2.1 工藝流程
清面→錨孔定位→鉆孔清孔→桿體制作與安裝→孔內注漿→腰梁→張拉鎖定。
4.2.2 清坡
靠近鋼管樁要求挖掘機司機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術,盡量靠近樁體但不能破壞樁體,可預留土層10~20cm,開挖后進行人工清理,清除掉樁外松散浮土。
4.2.3 錨孔定位
根據錨桿鉆孔布置圖進行布孔,孔位誤差控制在10cm以內。
4.2.4 錨桿成孔、桿體下入、注漿
土層錨孔采用錨桿鉆機成孔,遇土層采用螺旋鉆桿,在一定的鉆壓和鉆速下,一面向土體鉆進,同時將切削下來的松動土體順螺葉排出孔外成孔,拔出鉆桿后及時將加工好的桿體及注漿管插入到位。
本工程采用現場攪拌水泥漿,按水灰比0.5的要求,嚴格配制水泥漿配合比。攪拌時須由專職試驗員負責控制原材料的配制工作,加料達到允許偏差范圍之內,嚴格計量和試驗管理。水泥漿必須攪拌均勻。配制水泥漿時,加料準確,待攪拌均勻后,方可將漿液放入儲漿罐,以備灌注。孔內灌滿水泥漿后,孔內留設注漿管,待水泥漿達到一定強度后采用二次壓力注漿,注漿壓力2.5~5.0kPa。
4.2.5 腰梁、錨座安裝
樁錨支護錨桿腰梁采用混凝土腰梁,腰梁鋼筋混凝土按照規范進行施工,符合規范要求。
4.2.6 預應力張拉
預應力錨桿當錨固段注漿體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后,才可進行預應力張拉,張拉設備為YQT-100型千斤頂,配套油泵采用ZB2×2/500型電動油泵。
錨索張拉前須對千斤頂和壓力表進行配套標定,并繪出油壓~張拉力曲線。為使鋼絞線受力均勻,先用千斤頂預張拉鋼絞線,預張拉力控制在 20~30kN。
預張拉完成后重新固定工具錨重新張拉,張拉應力控制在鎖定應力的1.05倍設計張拉應力水平上。張拉時加荷速率控制在50kN/min以內,最后一次加載完成后穩定時間不小于10min再鎖定。
4.2.7 錨桿施工要點
錨桿及土釘墻支護工程施工遵循分段開挖、分段支護的原則,不宜按一次挖就再行支護的方式施工。施工中應對錨桿位置、長度,壓力及注漿量,張拉應力等進行檢查。鉆孔軸線偏斜率不應大于全粘結錨桿長度的2%。
4.3 全粘結錨桿及面層工程
(1)本工程各支護單元均設有全粘結錨桿支護,土層全粘結錨桿成孔采用GJ-150S型機器成孔,巖層土釘采用100型風動潛孔鉆成孔。
(2)工藝流程
坡面定位鉆孔→清孔→桿體制作→桿體安放→孔內注漿→面層混凝土噴射。
(3)鉆孔
根據設計要求,定出孔位,作出標記。鉆孔孔深、孔徑、孔距符合設計要求。終孔后進行清孔不小于5min。
(4)桿體制作
桿體用鋼筋除油污、除銹。桿體定位支架用φ6.5鋼筋制作,煨成船形,每1.5m一個。
全粘結錨桿下料長度為:土釘桿體及外露長度之和,外露長度須滿足加強筋焊接作業要求,誤差±100mm。
(5)桿體安設
鉆孔清孔完成后盡快安設拉桿。插入桿體時應將注漿管與拉桿綁在一起同時插入孔內,或后插注漿管,插入孔內深度不小于土釘長度的95%,桿體安放后不得隨意敲擊,不得懸掛重物。
(6)注漿
水泥注漿用P.O42.5水泥,按0.5的水灰比拌制。水泥漿用注漿泵送至孔底,邊注漿邊拔管,在拔管過程中應保證管口始終埋在水泥漿內,一次注漿30min后二次補漿,注漿壓力不小于0.5MPa。
(7)質量控制標準
全粘結錨桿鉆孔傾角誤差標準為±1度,鉆孔軸線偏斜率不應大于全粘結錨桿長度的2%。
4.4 面層工程
(1)噴射混凝土面層設計厚度80mm,混凝土等級為C20,φ6.5@200×200鋼筋網。噴射混凝土作業分段進行,同一段內噴射順序自下而上,一次噴射厚度不大于60mm。
(2)坡面修整,土方挖除后進行坡面整平,以降低混凝土的回彈、凹陷處混凝土不密實以及面層平整美觀。
(3)掛網,采用人工敷設,支護設計方案中有全粘結錨桿處,沿全粘結錨桿縱橫向各設置2φ14加強鋼筋,加強筋與全粘結錨桿點焊連接。在邊坡坡頂處混凝土面層向上延伸1.2m,沿坡頂設置1φ22鋼筋以固定面層,鋼筋長1m。坡頂面層固定鋼筋先于鋼絲網敷設,固定筋直接錘擊擊入。
(4)噴射混凝土,噴射混凝土原材料選用P.O32.5水泥、中粗砂、粒徑5mm的細石。噴射時應保證噴料的均勻性,一次噴射混凝土厚度,以混凝土不滑移、不墜落為準,為了保證噴射混凝土厚度的均勻性,可預先在待噴面上間隔地設一些厚度標志。
委托有資質第三方監測單位對基坑變形進行監測,密切關注基坑邊坡沉降、位移量,一旦發現變形量變化異常或超報警值及時采取措施。
實施效果:
該工程采用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型式體系,有效的解決了天福山莊基坑工程現場場地受限,無法進行放坡開挖的難題,確保周邊建筑物及地下管線的安全,避免施工泥漿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經過近半年的邊坡和沉降監測,沉降、位移量均未超報警值,邊坡安全穩定。
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型式,施工便利,施工設備簡單,占用空間較小,兩名操作人員即可正常操作。施工成本較低,與傳統灌注樁支護工藝相比,節約施工成本約25%。
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型式適用于垂直開挖體系,不需進行放坡,占地較少。該支護體系對控制邊坡位移變形、增強整體穩定性、保證邊坡開挖過程中不發生局部坍塌等具有很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邊坡的安全穩定性。特別是對填土厚度大、放坡坡度小、周邊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線等的邊坡支護,具有常規土釘墻的護坡樁無法相比的優勢。
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體系作為一種經濟可靠快速簡便的基坑支護技術,它具有施工工藝簡單,不需大型機械設備、噪音小、污染少、施工進度快等諸多優點。在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采用該支護體系較護坡樁優勢明顯。
通過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型式在天福山莊基坑工程中的成功實施,結合實施過程中與傳統支護工藝的對比,充分體現出該工藝較強的實用性。對縮短施工工期、節約施工成本、保護周邊環境等方面意義重大。預應力錨桿+全粘結錨桿支護體系,充分發揮在基坑支護受力體系中的作用,在基坑支護方式中具有較強的可實用性。
[1]《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范》(JGJ120-2012).
[2]《基坑土釘支護技術規程》(CECS96-97).
[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