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虎 葉曉文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廣州市 511400)
我國東部沿海城市近幾年人口密度逐漸增大,香港作為中國南部沿海城市,平均每平方千米達到6千多人,典型的人多地少,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下發展進行的,發展城市并非是對自然的破壞。對城市低密度開發無限蔓延才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口的不斷聚集造成城市的不斷擴張,然而不加控制的蔓延必定會對城市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以我們只好尋求高密度的城市開發道路。這里最為提倡的是土地的高效利用,包含了土地的開發和綠色生態建設兩方面。
“香港模式”中特別在意對空間最大限度的利用,往往會多出一個功能性空間,盡量減少走道、走廊面積,當然房間功能會大大弱化,但居住的實用能力會大大的加強。
香港城市的整體開發密度極低,80%的土地是自然郊區,還在新界預留相當的適合開發的土地,這是生態平衡的需要和戰略儲備的土地。香港政府為了解決民眾的居住問題,保證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及其善用土地資源。目前,我國不少城市是建筑占地密度較高、土地開發強度較低的模式,不利于經濟發展也不利于生態建設。城市的建設要能使城市內部生態資源再生,使城市居住者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城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要維護生態穩定,需要有相當規模的綠色生態空間。土地要節約,城市也要迅速發展,低密度一定要有高容積率來支持,大城市尤其是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開發必須高度利用,才能提供相當面積的綠色空間。
近些年香港建成的住宅區雖然是高密度高強度開發,但是其居住環境反而大幅度改善,香港政府在解決市民居住問題和堅持可持續戰略上的確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和理論。香港在利用發達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統,將各個高密度、高強度開發的地區緊密聯系起來。土地資源的高效開發對生態的最大可能的保護。使香港在先天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找到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城市建設政策。
前期香港由于大部分土地是丘陵地區,并在新界預先留有適當的可供開發的土地貯備資源。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又能去改變地形,但是實際上政府并沒有那么做。也是考慮到城市要有大量的城市空地,開場空間。使城市居民有享有大片的休憩、娛樂、風景區。根據實際調查,香港陸地面積的67.4%是林地、灌木林和草地,政府劃分的生態保護區的占土地的38%.住區用地僅占6%(見圖1)。

圖1 城市綠地開敞空間
香港的先進經驗在于以公共交通樞紐為中心綜合利用土地建造社區。圍繞著交通樞紐建設的城市住區不斷緩解了高密度住區的交通壓力,也極大的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發展相對成熟的地區及國家相比,香港的道路長度、車輛數及交通意外傷亡相對來說較少,基于交通十分便利的前提,反映了香港道路及車輛的利用率高和良好的交通秩序,香港大部分高密度,混合住區集合居住、商業、教育、娛樂、工作場所和開敞空間等多種功能用地。一個混合社區可以在步行范圍內解決日常消費、生活學習。并可降低對機動車輛的使用率減緩城市交通的壓力。
香港市民高度認同政府高密度的城市開發模式,環保人士反對政府圍海造地,群眾的環保意識也是香港生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香港振幅對城市長期規劃做了項調查,部分商業行為的團隊希望提高城市密度從而提高商業活動頻率。部分人士認為可以適當的降低密度,提高居住環境質量等優良的社區配套設施、合理的設計會使市民居住環境得以最大程度改善。香港的地下、地上、立體交通、綠化和廣場融為一體。組成了公共生活的關鍵部分。在香港常提及的建筑密度是指開發密度,在制定開發密度的同時需要考慮城市基礎交通建設、社區的整體建設、學校和老人的保健中心及市民的休憩場所等。香港的建筑開發密度是通過容積率來控制的,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香港地區的容積率為6左右是比較理想的,當容積率超過8就會對生態環境或城市休憩空間破壞,造成與開始預想的目標的偏差。于居住是向高空發展的,所以這些主要反映在平面上的指標實際上控制了住區的上蓋基底密度。從香港的經驗看,基礎建設、社區設施和基本設施齊全,經過審懊的城市設計,地積比率為6石左右或以下的社區效果較為理想;而當地積比率在8或以,建成的效果則與設想的相差較遠。
2.4.1 住區室外空間舒適
由于處于丘陵地區,牛頭角上邨舊址建在3個平臺上,山坡較陡,重建時保留了平臺基地。對坡道進行了改良設計。住區改用高密度住區形態由于地處高坡沿海,基地對風環境進行了模擬分析。通風走廊的精心設計將夏季風導入住區內,通風散熱性能增強,增加居住舒適性。為了抵擋城市交通噪音,住區的幾組大樓在形態組合上精心設計,配合大樓的鋸齒形形體對道路噪音進行了有效阻隔。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內的實驗性項目——雨水回收系統的建設,將回收的雨水用于社區綠化。雨水從垃圾站屋頂收取,收集到的雨水直接灌溉社區綠化,較少了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工作壓力。
2.4.2 材料的節約
本住區建筑造型由開始帶有角度的“Z”子型,轉變為垂直的“Z”字型。加上兩部具有結構功能的升降機槽。架構合理,“Z”字型平面對稱,在澆筑混凝土時,可以制作預制件,極大提高了施工進度。項目引進了材料生命周期分析工具。通過此工具分析材料在周期不同時段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不斷改進材料,設計周圍環境。通風走廊的應用極大了較少了每家每戶冷氣機的使用,節約了能量和電能的消耗。住區設計時盡量采用自然光和高效節能的環保燈,減少電能消耗。
2.4.3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項目內采用雨水收集灌溉系統集合透水地面,不但節約了大量自來水,也減輕了城市地下排水壓力。采用海水作為廁所清潔用水,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香港節約了大量人工處理水資源。節約了能量的消耗,間接保護了城市環境。
新加坡全國分為東、東北、北、西、中總共5個區域。在5個區域內又劃分成55個規劃區,33個規劃區內含有27個新鎮,每個新鎮又分5~8個居住區,居住區內再由鄰里組團。新加坡全國被劃分成5個區域,每個區域設有一個區域中心,區域中心的用地規模為70萬hm2,設置有大型商業、診療所、圖書館、預留公共機構用地、公交站地鐵站用地、區域公園用地、道路用地。5區域平均分布在全島,創造了不少近距離的就業機會,也吸引了附近居住居民的活動,緩解了市中心區的交通樞紐的壓力。這塊和香港住區規劃很接近,香港也是通過交通樞紐將各個區域組團,區域內部設有各種與人們日常活動相關的機構。只不過新加坡的分區相對更加細。
新加坡鄰里中心規劃是基于長期對本國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長遠考慮來構思和制定。鄰里中心規劃思想有以下優勢。
(1)和香港區域劃分類似。鄰里中心的規劃模式使得新加坡在進行城市擴展時,避免了國家出現的市區擁堵現象,又不會因為規劃過于分撒導致城市中心衰落的悲慘景象。
(2)比香港住區更加細致和人性化的是鄰里中心的設施群圍繞人們尋求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構成了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伸體。菜場、超市等是廚房的延伸;浴室、洗衣房是衛生間的延伸;餐飲、小吃是餐廳的延伸;影院、歌舞廳是客廳的延伸;圖書館、閱覽室是書房的延伸等。人們在鄰里中心進行這些活動增添了不少社區文化的氛圍。
(3)鄰里中心規劃模式把所有商業和服務設施集中設置,縮短了這些設施與社區居民的距離,又充分滿足了人們多層次需求;便民利民,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質量。
(4)鄰里中心是在政府調控下的商業行為,在政府支持下,鄰里中心提供教育、文化體育、生活福利等服務,有著明確的市場,鄰里中心不斷完善商業組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分擔了城市第三產業的就業壓力。
中國內地特別是沿海城市的開發可以借鑒香港的住區規劃模式,個人認為香港城市政府和市民在生態這一塊基本可以達成共識,而且民間團體組織也比較重視。內地的民眾對綠化生態的意識還不夠強,沒有長遠的見識。開發商當然也不會太顧及生態環境。近幾年隨著市民這方面意識增強。關鍵是相關規定法律的出臺。對開發的密度予以控制。高密度開發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密度大、經濟效益及開發商的作用等因素決定在內地大部分城市都要進行區域的城市住區的高密度開發。科技的不成熟技術部完善、基礎設施的落后。住區生態環境不夠理想等因素造成我國部分城市住區規劃相對混亂。住區之間交通系統不完善。地下空間、地上空間聯系不夠緊密都是需要積極改進的地方。所以在用法律約束建設城市住區行為的同時,可以學習香港在高密度城市開發時的先進經驗。加強交通樞紐的規范建設。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在實現高密度下經濟活動加速發展的同時,也能保證市民衣食住行的便捷,居住環境的適宜性。生態環境除了法律規范同時還需要呼吁社會團體的積極參與。只有市民主體大部分重視才能真正的把生態環境作為住區建設的一部分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
高強度開發時建立在對原始自然環境土地的掠奪在重建建筑的過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要將新科技融入到我們的住區建設中去。當代最提倡的綠色生態建筑。是基于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對社會能源的最低消耗。建成綠色節能的新型建筑。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風能、光能制熱發電。可以利用自然陽光減少電能的供應。類似的采用一些新技術、新科學手段。使得城市住區建設走一條綠色生態建筑的道路,在如此高密度的開發同時保證了居民的居住質量。維護了生態平衡。實現了住區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結合我國目前城市規劃建設,新加坡鄰里中心在規劃建設管理上還存在著以下可資借鑒之處。
(1)提供足夠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形成社區凝聚力,促進人際交流,逐漸形成鄰里和諧社區文化氛圍。
(2)以企業組織為單位的住宅開發形成的配套建設。既實現了政府對住宅產業和社區建設的宏觀調控,又開拓了城市社區服務產業的就業市場。
(3)鄰里中心范圍內的服務,形成了以鄰里中心設施的有效市場范圍。面對有限的社區服務市場,集約了有限的用地,集中投入資金,可以創造最大的社會、經濟綜合收益。
[1]李薇,周麟.香港新市鎮規劃建設經驗及其啟示.唐山學院學報,2011.
[2]錢本德.今日香港的住宅建設.住宅科技,1994.
[3]梁應添.香港住宅問題及規劃設計概況.建筑學報,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