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產業,是近年最火熱的話題之一,國家支持發展,投資商磨刀霍霍,各行各業爭相進入,儼然是一個朝陽產業。對于音響燈光行業來說,同樣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行業內無數商家、工程商、音視頻系統服務商對于這個市場都爆發出極大的熱情,隨時準備著進入到這個項目當中。
然而正在我們對項目興致勃勃的時候,被澆上一盤冷水。作為文化旅游產業典型案例、旅游演藝的標桿項目——《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爆出破產的新聞,項目被逼暫停。
這新聞無疑讓所有看好文化旅游項目的我們產生了懷疑,這個項目是否如外界所傳一樣,有著無限的前景和機遇呢?作為行業標桿的《印象·劉三姐》的運營公司為什么會淪落到破產重整的結果呢?我們從這次《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破產事件的緣由、項目的現狀和最終解決結果來談談文旅項目的前景。
緣由:《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管理不善
《印象·劉三姐》的運營公司為桂林廣維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因嚴重資不抵債,向廣西壯族自治區高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根據廣西高院介紹,此次破產的原因是不當地為股東及其關聯控制人代償或擔保債務,債務金額達到14多億元。而《印象·劉三姐》作為廣維公司核心品牌項目,早早被廣維公司抵押,因此在法院執行案件程序期間,每天的演出收入都成了被法院執行的款項。
其實在《印象·劉三姐》運營期間,存在的一些亂象早被央視曝光。央視曾經曝光過”50元門票的黑幕”,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件事,《印象·劉三姐》門票190多元,而在陽朔街頭多名大媽舉著牌子,拿出照片告訴你看到的演出效果,然后賣50元。最終結果當然是在演出舞臺的對面山頭,根本看不清楚舞臺,還要向大媽買望遠鏡……
看過的觀眾“鏡觀四海”評論說:很多國人,及絕大部分老外都很喜歡看這檔節目,但觀看演出也暴露出咱國人的一大陋習,無論好壞(不僅僅是印象劉三姐,別的大型演出大都如此),演出還沒結束就一窩蜂往外擠,生怕回不了酒店似的!缺乏對演員付出的肯定,也從中反應出國民素質的有待提高。
而另一名慕名而來的游客體驗感更差:“看過一次,等了一個小時,人山人海,管理超亂,差點踩死人,亂七八糟的,倒閉好,免費也不看。”
這種混亂的現象與運營公司不作為有很大關系,極大地損害了《印象·劉三姐》的名聲。但即使是有這種亂象,《印象·劉三姐》的演出在2016年國慶期間,10天時間內仍然接待了超過3.3萬的旅客。
現狀:《印象·劉三姐》仍具極高社會價值
“一個比生命更久遠的傳說,一座與地球同年齡的劇場。最悠閑的座椅叫做青草,最美麗的廳墻叫做空氣,最奢華的劇場叫做自然,最宏大的演出叫做山水。”這是人們對于《印象·劉三姐》的評價,該劇是世界首部山水實景演出,開創了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是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的標桿項目,同時也是陽朔的城市活名片。
《印象·劉三姐》自2004正式公演以來,平均每年演出500多場,每年觀眾超過100萬人次,僅僅演出現場就提供了超過700個就業崗位。同時該劇還獲得多個獎項:全國文化產業典型案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首批全國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旅游演出類)、“中國馳名商標”等等。而演出當天附近餐館的酒菜準備、酒店的入住率全取決于《印象·劉三姐》的上座率。這極大地帶動了陽朔乃至桂林的旅游、地產、旅館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藝術教育等相關產業發展,給陽朔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像《印象·劉三姐》這種以文化旅游為切入點的文旅項目,往往會與當地的經濟、民生、文化、形象等深度融合,這也是當前文化旅游產業的一大特色。
解決:《印象·劉三姐》換血重生
在經過法院宣判廣維公司破產之后,重新招募投資方,最終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中標,并注資12億元為廣維公司清償債務。這張亮麗的廣西文化旅游名片將會重整姿態繼續健康發展。
在廣西高院的監督下,一份《印象·劉三姐》重整計劃草案出爐。根據這份重整計劃草案,廣維公司的權益被調整為零,然而廣維公司的2名原股東都表示不同意。對此廣西高院認為,多項數據表明廣維公司嚴重資不抵債,最終只保留廣維公司運營權利,但權益調整為零。而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將充分利用自身在資本市場運作的專業優勢和文化產業打造的資源優勢,對該公司的核心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升級改造,豐富項目內容,提升項目品質,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
《印象·劉三姐》作出調整,暫停演出與項目本身關系不大,原運營公司在清盤破產后迅速被投資方以高價接手,只為演出項目得以繼續保存并繼續影響社會,這里可以看出投資人對于優秀文旅項目的看重。而該劇的社會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從正式公演以來一直保持健康的發展,也可以看出優秀文旅項目的生命力。這些無不在說明文旅項目的前景廣闊,也有足夠多的發展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