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26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舉辦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世界記憶名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旗艦項目,創建于1997年,目的是對世界范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進行搶救,并加強保護和利用,提高全世界對文獻遺產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項目每兩年評審一次,我國上一次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于2015年入選。截止到2015年,中國已有十份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
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禱的文字。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到現代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沒有中斷,這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社會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甲骨文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公開資料顯示,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近120年來先后出土約15萬片以上,流散世界被近百個收藏家收藏。其中,中國內地10多萬片,中國臺灣地區3萬多片。此外,日、加、英、美、德、俄、瑞典、瑞士、法、韓等14個國家約2萬片。而散落民間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數量也相當可觀,許多都沒有機會得到專業性整理和公布。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占元指出,漢字對世界尤其周邊國家產生過長遠的影響,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正是其價值得到世界公認的體現。新時期要關注對甲骨文所蘊含的深刻歷史文化內涵的研究與挖掘。下一步,教育部、國家語委將牽頭開展甲骨文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
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的發現很巧合。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買回的中藥龍骨上發現類似文字的刻畫,就將藥鋪剩下的12片龍骨全部買來——幸虧他是金石學家——考證出這就是商代文字,由此被后人稱為“甲骨文之父”。
王氏于抵抗八國聯軍進京中殉國,其收藏的千余片甲骨被他的好友,也就是寫《老殘游記》的劉鶚收購并拓印出版了《鐵云藏龜》,這是史上第一部甲骨文專著。
從1928年中研院史語所正式發掘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起,到1937年,考古人員發掘殷墟15次,出土甲骨近2千5百片。解放后,中科院考古所亦有屢次重大發現。甲骨文的出土解決了商朝只有文字記載,而無實物證明的尷尬,并訂正了一些細節。
與常說的“五千年歷史”一樣,我們通常認為甲骨文是最早文字的觀點并不準確,應該說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包括一同出土的其他大量文物,比如玉器、
陶器和以司母戊鼎為代表的青銅器等等)不僅坐實了商朝的存在,而且為我們研究商朝歷史帶來極大便利,因為甲骨文全面記錄了商朝各個社會領域。
簡略地講,甲骨文就是商王占卜記錄。彼時的占卜并非是現在我們認為的迷信。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啟蒙時期,都存在著祭祀天地,與神溝通的儀式。商王除了問鬼神崇拜祭祀外,天氣、年景、田獵、征伐、交通、貢納、土木等事宜無所不占,甚至問到了生孩子的日子與吉兇。例如有一條卜辭記錄商王武丁為其妻婦好(婦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和軍事家)占得的結果,推算臨盆時間竟已精確到三天之內,可謂是世界上第一例預產期的科學記載。
已發現“甲骨文”多少字?
文字學專家、魯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呂永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一般認為,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甲骨文不重復的單字約四千五至五千字(因未全識讀,故無確切數),而已公認解讀的約一千字左右。
呂永進介紹說,在十九世紀末發現甲骨文后,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幾代學人共同努力,據《說文解字》小篆為橋梁,比照金文和戰國文字,參以古文獻,考證了現已識甲骨文的主體部分。后來漫長的時間內,沒有前期那樣集中大量的成果。建國后,以于省吾先生考釋為最,無爭議者也僅幾十個。
研究甲骨文面臨的“瓶頸問題”有哪些?
除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今還余下約3000個甲骨文單字待破譯。
呂永進認為,目前釋讀的“瓶頸”有如下幾方面:一是未識者多為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因無文獻參證,不便確認;二是方法上無大的突破,舊法釋難字不足以有大作為;三是材料問題,大多研究者無法得到第一手資料,使研究頗受局限。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的朱彥民教授認為,老一代的甲骨文學者如王國維等都具備非常高的國學素質,他們研究甲骨文的時候正處于甲骨文研究的開始階段,可以破解很多常見字、容易字,“到今天仍然沒有破譯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硬骨頭了,因此哪怕只是破譯一個字也是一場‘攻堅戰。”他舉例談到,很多甲骨文時代使用的器物,如今都已經消失了,因此由這些器物象形而來的文字,我們今天很難辨認出來。“比如殷商時期的灶具,今天的人見到實物可能也很難認出來,變成文字就更困難了。”
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志著世界對甲骨文的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對于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對于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藏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北京),約7000小時的內容,載體包括蠟筒、鋼絲帶、開盤帶、盒帶、DAT帶及CD光盤等。主要為上世紀50年代以來從全國各地采集而來,內容包括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寺廟音樂、城市大眾音樂、地下斷響音樂等,著名的有上世紀50年代初錄于鋼絲錄音帶的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1999年:清代內閣秘本檔(有關17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滿文檔案文獻,Records of the Qing's Grand Secretariat -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endprint
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該文獻形成于17世紀中葉,共24件,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情況,其核心內容是“湯若望案”,歷史上稱“歷法之爭”。
東巴文是居于西藏東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數民族納西族所使用的文字。東巴文源于納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書的《東巴經》。由于這種文字由東巴(智者)所掌握,故稱東巴文。流傳至今的有1500多種32000余冊,東巴古籍卷帙浩繁、內容廣博,被譽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現存大小金榜約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幾十件,多數為小金榜,時間跨度從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通過評審的是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公示于長安街的大金榜,長約19米,高約0.89厘米。該金榜為黃紙、墨書,押蓋“皇帝之寶”的朱印,用滿、漢文書寫,滿文從左向右,漢文從右向左,兩種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匯于榜中之處,中間是用滿、漢文大大書寫的“榜”字。
藏于國家圖書館。清朝皇家建筑的最高設計建造機構稱為樣式房,康熙后200年間,一個雷姓家族共7代10人先后在“樣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設計,幾乎所有的皇家建筑和大型建筑都要經過他們的審核設計。“樣式雷”即對此一家族的譽稱。
版本分別是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刻本《黃帝內經》(藏于國家圖書館)和明萬歷二十一年胡承龍金陵刻本《本草綱目》(藏于中國中醫藥研究院圖書館)。
“僑”是指海外華僑,而“批”指的是信,閩粵方言稱書信為“批”,“僑批檔案”實際上就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后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家書或簡單附言及匯款的憑證。
2013年:元代西藏官方檔案(Official Records of Tibet from the Yuan Dynasty China, 1304-1367)
該批檔案形成于公元1304年至1367年期間,為元代時期,即西藏地方政權薩迦和帕竹時期。另外,形制各異,不僅有圣旨、法旨,還有鐵券文書,圣旨皆為內地產手工紙,而法旨和鐵券文書之載體全為藏紙,書寫形式也獨具特色。不僅如此,其文種獨特,皇帝圣旨為八思巴文所書寫,法旨和鐵券文書則為藏文。
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Documents of Nanjing Massacre)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顯示,中國提交的南京大屠殺檔案共分三部分,分別包括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期間大肆殺戮中國軍民和平民的檔案;1945年至1947年,對日本戰犯調查和審判的檔案;以及1952年至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機構提供的文件。而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則記錄了慰安婦的情況和痛苦遭遇。
2017年: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禱的文字。由于有了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的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沒有中斷,這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社會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甲骨文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