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首歌改編成一部影視劇,聽起來或許魔幻,但是卻是現實。前幾年,高曉松擔任監制的電影《同桌的你》獲得不俗票房佳績。第二年,由何炅熱門單曲改編,并由其親自上陣導演的《梔子花開》,再次取得不錯票房。之后,就有了很多類似改IP,比如電影《后來的我們》改編自音樂作品《后來》,還有《睡在我上鋪的 兄弟》《一生有你》《老男孩》等影視作品,任賢齊表示要把《心太軟》《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傷心太平洋》一起改編成電影三部曲。這類“音樂大IP”的勢頭似乎方興未艾。歌曲改編影視劇“前途”真這么明亮?
“音樂IP”也需要開發
還記得前幾年看電影《同桌的你》,被小小的感動了一下。當時能走進電影院,完全是因為對于這首歌的喜歡,這首歌是我們青春的某段時間的代表,已經符號化了,所以由它改編的電影,多少能給我們這些人以情懷。
把一首歌改編成一部影視劇,其實并不魔幻,如今我們常講影視作品需要創新,那好,由一首歌而創作出一個故事,也算創新,我認為至少好過把一部金庸的武俠小說翻來覆去地拍攝。大家可以看看最近幾年一些熱播的電視劇,比如《海棠經雨胭脂透》《寂寞空庭春欲晚》《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人間至味是清歡》,很多劇名是來自于古詩詞,也可以說,這些古詩詞都能生出一部部電視劇,那我們熟悉的那些歌曲,難道就不行嗎,我想,至少,《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要比《寂寞空庭春欲晚》有更大的創作空間。
“音樂IP”也需要開發,否則,一些優秀的歌曲就浪費了,把膾炙人口、讓聽眾深受感染的歌曲改編成影視劇,一方面是對歌曲本身的一種紀念,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再探索。通過影視劇的藝術表現來挖掘、擴展歌曲的內涵,或是歌手身上的故事。比如高曉松,他有能力有條件改編他的歌曲為影視劇,那有何不可?比如任賢齊、周杰倫,有這條件,那自然是水到渠成。當然,一些有故事的歌曲改編起來更加的有意思,比如《大約在冬季》,這是齊秦和王祖賢分手后的一天晚上,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創作的,表達了對王祖賢的思念之情。Beyond樂隊的《真的愛你》,是黃家駒為母親而創作的。還有很多有故事的歌曲,比如劉德華的《練習》,王杰的《安妮》,唐磊的《丁香花》等等,將之改編出來,相信會引起粉絲的極大興趣。
當然,影視作品和歌曲終究是不同的藝術形式,要將歌曲進行改編,需要耐下心來做一番事情,最好的改編是既能貼近歌曲的味道,又能是一部符合影視創作的作品,這部作品就算是脫離歌曲也能成為一部成熟作品,而加上歌曲,則相得益彰。這種改編才算成功。
平沙
名牌要靠好故事來支撐
不知道是不是熱門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已經不再是制勝法寶,影視人又將目光盯上了經典歌曲。看似成功的例子不少,高曉松擔任監制的電影《同桌的你》斬獲票房4.56億元,何炅導演的《梔子花開》也有3.79億元的票房。但是表面光鮮的背后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兩部影片都上映于2014年,那時候由趙薇《致我們逝去的青春》引發的青春懷舊潮未退,青春片扎堆涌現,二者搭上了時代的快車,再加上兩首歌多年積累的影響力,高曉松、何炅的號召力以及周冬雨、林更新、李易峰、蔣勁夫、魏大勛等明星主演的人氣,才有最終還算不錯的票房。不過和現在動輒二三十億元的票房比,那點數字也不算什么了。更何況兩部影片的口碑都不算好,《同桌的你》豆瓣評分5.8分,《梔子花開》僅有4.1分。被觀眾詬病最多的是兩部影片的故事,《同桌的你》像一個熱鬧的大拼盤,同桌、初戀、打架、小虎隊、鐵皮玩具、畫著李雷和韓梅梅的英語課本、大白兔奶糖、高考等80后們的生活記憶都出現在影片中,串聯它們的是毫無關聯的事件、立不起來的人物以及缺乏共鳴的情感。《梔子花開》則被列為“爛片”行列,觀眾評價其“劇情平淡到全是尿點,男女主角們無病呻吟了整整107分鐘”。這樣的影片更像是加長版的MV,用所謂的情懷和演員的顏值來掩蓋蒼白無力的劇情。
同樣改編自音樂作品的電影《后來的我們》,今年上映的時候票房、口碑都不錯,因為它沒有套路、手法不俗、細節用心、演技在線,歸根結底抓住了故事這個根本。想借著歌曲的人氣省時省力省錢來搞影視,沒有問題,但請你不要用情懷來糊弄人,情懷可以讓觀眾走進影院,但不能把觀眾留在影院。經典的歌曲之所以流傳,在于它打動人心的力量,唐磊的《丁香花》背后有著被死神分離的愛情,甘萍《一個真實的故事》歌頌著為保護丹頂鶴而犧牲的少女,韓紅的《天亮了》承載著托舉兒子的父愛……好的故事可以誕生好的歌曲,但好的歌曲并不一定能變成好的故事,要想讓歌曲改編影視劇“前途”光明,關鍵是在片名之外動腦筋,用實打實的好貨撐起招牌,如果僅憑販賣情懷來吃老本,這種“掛羊頭賣狗肉”式的改編遲早自尋死路。
程戈
記者觀點
獎太多 難服眾
臨近年底了,娛樂圈喜歡用各種各樣的頒獎禮來總結這一年的成果。然而,多如牛毛的頒獎禮,讓我們無從認識很多的獲獎者,也無從品評很多的作品。可是,還沒等你定下心來去鑒賞呢,下一個年度的各種頒獎禮又腳跟腳地到了。 很多年以前,我們還沒有那么多的頒獎禮,可結果全是實打實觀眾投票選出來的,一提獲獎者,不敢說家喻戶曉,也得算是眾人皆知,而他們演繹的作品也讓人心潮澎湃,回味良久。所以,那時候,投票的觀眾珍惜手中的選票,而獲獎者也分外珍視那沉甸甸的獎杯。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突然發現,某個,不不不,某些獎項已經不是唯…的獲獎者,改成兩個人了,而且,觀眾的選票也起不了決定作用了。于是,人們開起了玩笑:某某獎出現了“雙黃蛋”。可是,更讓人們想不到的是,一個“雙黃蛋”的出現,竟成了一股引領娛樂圈頒獎禮的“時尚潮流”,各式各樣的頒獎禮上,各式各樣的“雙黃蛋”你方唱罷我登場,看得大家是眼花繚亂,頭暈目眩——文體不分家,體育圈的獎項,不論第幾名,都是比拼出來的,也都是唯一的,并列獲獎很是罕見。這娛樂圈里“雙黃蛋”頻出,到底誰更勝一籌呢,還是為了“和稀泥”?反正,自此之后,這樣的頒獎禮,還真的讓人看不懂了。
也許是看到了這樣的“風潮”風向不正,有關部門才做出指示,“雙黃蛋”之風才被遏制住。
然而,這才沒幾年,娛樂圈的頒獎禮已經多到不可勝數的地多。辦個電影電視節,就會出個頒獎禮,是個門戶網站,也會辦個頒獎盛典。細一看,獎項大同小異,全有最佳電影(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等等。然而,這么多的獎,各家兒玩各家兒的,把一千眾人看得一頭霧水,到了兒誰是冠軍啊?最可笑的是某頒獎禮玩兒出了新“招數”,除了最佳男女主角,竟然還有當代題材最佳男女演員、近現代題材最佳男女演員、古代題材最佳男女演員……我的天啊,人人有份兒啊,這比“雙黃蛋”還狠!可是,如此一來,獎多了,也就不嚴肅了,免不了沒人當回事兒,已經有獲獎者不來領獎的事出來了,而廣大受眾就更不當回事了。
可見,獎多了,不見得是好事,主要是難服眾。
李雄峰
電影不是加長版“MV”
電影和歌曲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既相互聯系又有著顯著的差別。
說二者相互聯系,不僅是由于很多流行歌曲原本就是專門為電影量身打造的主題曲、插曲,是隨著電影的上映而火起來的,而且近年來把經典歌曲改編為電影推上大銀幕也儼然形成了一股風潮。從《同桌的你》到《后來的我們》,都以幾千萬的小投入贏得了數億票房的高回報。
然而,從本質上來講,電影和歌曲畢竟有著巨大的差別。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是以講故事為核心;而歌曲是一種昕覺藝術,是以抒發和傳遞情感為目的。因此,不論是從制作的專業要求,還是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來講,兩者屬于完全不同的類別,有著專業上的鴻溝。
但從目前已經上映或者正在制作的歌曲改編電影來看,大多都是把情懷與市場、經典與熱點結合起來的“合謀”。一方面,為了增加宣傳噱頭,基本都是以歌曲的演唱者或者創作者作為導演,其在電影創作上的專業素養是否足夠存在疑問;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些被選擇改編成電影的歌曲,題材大多集中在青春校園范疇,打出的大多也是“情懷牌”。這些特點都表明,目前把經典流行歌曲改編為電影的行為,具有很明顯的“玩票”性質。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也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意象和自娛自樂之中,導致這些電影在題材上窄、在故事上單、在思想上淺。而這些,恰恰應該成為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對于觀眾來講,這樣的電影看一次兩次可能是為了情懷去湊個熱鬧,但當此種類型的電影大量同質化地出現,被“冷落”甚至被“吐槽”就在所難免了。現實也已經證明,那些由歌曲改編的電影,雖然票房收入不菲,但最終的市場口碑卻呈現兩極分化。
電影與音樂的聯姻,是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遠不是把一個“MV”加長那么簡羊。因為對于一部電影的成功來說,故事性遠比情感性重要;而對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來說,好內容也遠比好“噱頭”重要。
李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