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未
摘 要:民間美術有著獨一無二的純真情感,樸實無華的品質,它以濃郁的泥土芬芳吸引著人們。民間美術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創作之中,是創作主題的來源。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是國家的精神靈魂。文章主要從朱訓德系列繪畫作品出發,并簡要分析了其“中國年”系列、“時空”系列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關鍵詞:朱訓德;內容;形式;繪畫
一、背景
作為一位有著人生閱歷豐富和獨特藝術成就的優秀文人畫家,朱訓德在當今畫壇上享有盛譽。受過專業教育的朱訓德在理論思考與創作實踐方面兩相互映發,達到一種令人為之嘆服的較高境界。毫無疑問,在當今多層次開元的開放環境下,題材內容的創新,語言形式的變化是整個畫壇重視的話題。然而朱訓德在創作的內容和形式上都置于理論實踐之上,是既雅俗共賞又具有多樣的民藝風格,其中情深、形意是朱訓德繪畫作品的形態。多角度挖掘優秀作品的內涵,讓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表達作品的生命力。
各類學說風起云涌,用不同的方法論探究藝術作品的內涵是大勢所趨。民藝學與藝術創作有許多的不謀而合之處。許多民間藝術、民間技藝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是文化自信的來源,那么用繪畫的方式傳承、創新無疑是長流不竭的途徑。
二、概念
(一)民藝學
民藝學是一門研究民間手工藝術和民間手工技藝的具有綜合人文特點的學科。民藝,可理解為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間技藝,是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民間活動。正如張道一先生所說:“民間工藝是勞動者的藝術,是美術的最初形態,也是以后數千年美術發展的基礎。”
“民藝”和“民藝學”概念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柳宗悅自創的詞語。他以獨特的東方視角,發現了“出塵超俗”的民間美。
(二)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內容與形式是構成美術作品的兩個要素,內容是創造者用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構成的藝術形象,形式是作品的存在方式,內容與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內容通常將題材和主題連接在一起,主題是主觀因素,題材是客觀因素。因此,內容不僅是生活的所見所聞,也是藝術家一定的思想情感。形式是一種根據內容表達意境的存在方式,具有藝術語言作用。黑格爾說:“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不是獨立存在的內容或形式,而是內容與形式的相互依存。
三、象外之象
《二十四詩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告誡我們在考慮事物時要超越于事物的表象之外,才能將對象本質掌握在手中,正如“九方皋相馬,在驪黃牝牡之外”。
(一)內容的民藝性
在《民藝學綱論》中,著重講民藝的三個功能特性,造物的實用功能、造物的審美功能、造物的認知功能。中國傳統節日內容豐富精彩,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人民日積月累所積淀的民俗文化。它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保持民族特色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作為湖湘藝術家的代表朱訓德特別注重藝術創作的內涵意義性。模仿自然且易,但是以形象表達思想卻不易,正如東晉偉大畫家顧愷之所說“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描繪具體動作是外形的描繪,而“目送歸鴻”則是心靈“神”的描繪,體現的是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核心。一個優秀的畫家不能只停留在形的描摹上,要在形上更加注重作品的內在,上升到神的傳播。
(二)“中國年”系列
創作是一種心靈的體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體象天地,功侔造化”?!皫熢旎笨梢哉f是中國美學中頗具影響力的思想了。擺脫欲望的束縛,將自己的心變“大”,似游魚之樂,將心靈歸于自然,創作并不是對現實的完全模仿,而是在感受自然之下,融于情地將情感內容表現在畫紙上。2008年朱訓德創作了“中國年”系列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從內容上看朱訓德選取代表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作為主題,并運用湘楚文化元素,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由傳統敘物到抽象傳神。這都是他在重彩探索道路上的思考,這一系列作品更是打破原有的勾線設色,直接以色塊分割,沒有之前的精勾細染,更多的是一種在創作中的愉悅、隨性、大膽。粗獷、隨心的線條更像是狂草書法的韻味,鮮艷的設色、交織的色塊、狂舞的筆觸,是一種在傳統上的大膽創新。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是進入新年來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在這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加以慶賀,熱鬧非凡。在《中國年·鬧元宵》中,以舞獅為主要內容,盤旋飛舞的獅子形態,賣力演出的人們,都體現了人們對于節日風俗的崇尚與熱愛。舞獅,是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以獅舞來助興的活動。舞獅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化,舞獅也越來越普通。唐代時,獅舞已成為一項熱門活動,不管是宮廷、軍旅,還是民間,都有舞獅。民間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卑拙右住段鳑黾俊吩娭幸矊ξ瑾{有生動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痹娭忻枋霆{子的著裝、神情以及當時舞獅時抑揚頓挫時快時慢的情景。獅子為百獸之王,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獅子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降妖除魔,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以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盼生活安康。
四、意外之韻
(一)形式的民藝性
形式是撐起畫面結構的語言,是畫面作品的第一映像,畫面結構中形式語言具有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意境選用不同的形式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意境。例如畫面中的點、線、面、色彩之神秘的組合,形成不同的節奏韻律感,與思想情緒的交融而形成一個“境界”。
在朱訓德的系列繪畫作品中,有湖湘漆器的投射,例如“中國年”系列繪畫作品的色彩語言,有似敦煌飛天飄逸的線條,例如“時空”系列飛揚的線條與山水的結合,形成一種“飄逸”之境。敦煌壁畫的故事內容豐富多彩,表達的是人們心靈愿望的寄托,是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線條和色彩是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藝術語言形式。線條的起承轉合、快慢節奏變化能夠表現出作者的一呼一吸,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色彩的渲染更加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而敦煌壁畫完美全面地繼承了這個傳統。壁畫的線條豪放自由,粗壯有力,有形有情,表現出人物的豐富情感,在不經意的落筆起稿之中,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神趣。
(二)“時空”系列
《二十四詩品·飄逸》一詩品云:“落落欲往,矯矯不群,緱山之鶴,華頂之云。高人畫中,令色絪缊。御風蓬葉,泛彼無垠。如不可執,如將有聞。識者已領,期之愈分?!薄帮h逸”是瀟灑閑逸之意,是離塵脫俗之意,逸有一種神仙風貌,那種發想超曠,落筆天縱,給人一種神秘自由之感。飛揚飄灑的線條像是融合在音樂的旋律里,婉轉優美。
以線組成的似有似無的飛天手揮琵琶的造型,讓讀者的內心帶著一種飄逸婉轉的神秘之感,雖然不是固定的人物造型但是與大自然中的山水樹木生動結合,足以表達了朱訓德心中對自然的崇敬以及胸襟里無盡的靈感與氣韻。董其昌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那么朱訓德則是形與山川意境融合了。朱訓德創作之心映襯著天地自然之心,他心中對自然的崇敬、對宇宙天地的創化,造就了繪畫作品中的空靈與自然。
(三)《洞庭吟》
1997年朱訓德創作的《洞庭吟》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在最近的兩湖工筆畫展上十分有幸能親臨原作。走進展廳,《洞庭吟》猶如金色交響樂吸引著我,線條飛舞的節奏尤如跳動的音符,婉轉激昂。運用線條的組織來體現構圖的現代感,這種畫面線條打破用曲線來活躍畫面的傳統,洋溢著濃郁的書法趣味,富有樸素、高潔的風韻,營造了夜晚漁夫的生活。人物線條處理精簡準確,月色的倒影漁船的擺放都經過仔細思考,讓欣賞者很容易被帶入這個夜色洞庭的意境中。創作半年之久的《洞庭吟》無疑是兩湖工筆畫展的最亮眼之作。還有“中國年”的一系列創作,這一系列作品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從傳統節日,一直到湘楚文化元素的運用,是一種在傳統繪畫上大膽的創新。
《二十四詩品·纖秾》一品云:“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在創作的過程中,主體要進入大自然,準確把握自然美的真諦,不斷創造詩意的境界,面對舊題材、風俗習慣等更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五、結語
從不同的角度品朱訓德先生的畫,可以發現其是一種圓融境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在朱訓德的畫中可以品出他的文人修養,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崇敬。畫里所流露的傳統民間氣息,讓讀者有一種“會通物我”的情感。將自己融入大自然,將自己置于畫面之中,感受中國傳統民俗技藝的風采,在史料中認識,在創作中繼承發展,這也是作為美術工作者所要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2]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尋星.論朱訓德工筆畫藝術[D].湖南科技大學,2014.
[5]小田部胤久.東方美學的可能性——柳宗悅的民藝理論[J].梁艷萍,王海譯.湖北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5).
[6]司空圖.二十四詩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7]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