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平 何春月
【摘要】本研究對河北省定州市440名幼兒家長進行網絡問卷調查,以了解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的需求及現狀。結果表明,這些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的總體需求強烈;幼兒父母對接受親職教育的傾向性方面,如對求助對象和參與幼兒園活動均有一定的喜好,并暴露出兩個突出問題。據此,研究者提出可能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3-6歲幼兒 親職教育 需求及現狀 家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18-02
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 “不斷加強家庭教育工作,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各地教育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行政區(qū)域內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強化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導作用”。 [1]2016年,我國實行全面二胎政策,育兒問題愈加復雜,出現諸多“同胞競爭障礙”事件,人們開始反思在教養(yǎng)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決育兒難題已成燃眉之勢。因此,建構行之有效的親職教育支持體系,為家長提供常態(tài)化、專門化指導,格外重要。
親職教育即為父母提供科學、系統(tǒng)的育兒知識,增強父母教育子女的技巧與能力,以幫助父母實現有效教養(yǎng)子女的專門教育。[2]本文通過調查河北省定州市2所幼兒園親職教育的需求及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能的解決策略。
一、我國3-6歲幼兒家長親職教育實證調查結果
筆者于2018年5月,選取定州市市區(qū)2所幼兒園,以網絡問卷的形式發(fā)送鏈接,共收到440份有效問卷。
(一)總體需求分析
本研究數據顯示:定州市市區(qū)3-6歲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非常強烈。
1.有關幼兒教養(yǎng)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首先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最高,占89.09%;其次為“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引導幼兒情緒的表達和控制”分別占81.36%和80%;然后是“了解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與溝通”分別占 79.41%和79.09%。顯然,幼兒家長對科學、專業(yè)教養(yǎng)幼兒有強烈的需求,既關注幼兒智力知識上的積累,又注重幼兒的心理調適,還希望幼兒具備良好的習慣、語言表達、情緒控制等人格魅力。
2.了解和學習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能
最高兩項是“孩子與同伴、老師的溝通能(86.59%)”和“與孩子的溝通能力(85%)”其次為“與幼兒園、教師的溝通”上占總數的66.82%。可見,幼兒父母注重幼兒人際交往的能力。
3.了解和學習有關親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數據顯示:在“如何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78.86%)”、“作為家長應承擔的職責和角色(3.18%)”、“怎樣獲得有效的專業(yè)指導和幫助(67.95%)”、“如何緩解自己的情緒和壓力(62.05%)”頻率最高。可見,幼兒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和精神壓力需要及時疏解。
(二)接受親職教育的傾向性
1.幼兒父母育兒求助對象選擇的傾向性
“報刊雜志、書籍、手機、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孩子的老師”選擇比例最高。可見,幼兒父母不再單純地通過傳統(tǒng)的方式了解親職教育,手機、網絡早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利用互聯網及人工智能來加大親職教育的深度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所在。另一方面,幼兒教師依然是家長求助的青睞對象,也意味著提升家園合作可行性。
2.幼兒園提供的家庭教育情況與幼兒父母參與喜好對比
家長已參加過的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情況(按照選擇頻率高低取前三項)為:“家長會(76.14%)”、“接送孩子時與教師的溝通(70.91%)”、“親子活動/游戲(60.68%)”。與此相對應的:家長比較喜歡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卻是(按照選擇頻率高低取前三項):親子活動或游戲(78.647%)、開放日活動(48.84%)、接送孩子時與教師的溝通(44.77%)。而幼兒父母希望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形式上,選擇頻率最高的為:“參加與幼兒互動的活動(例如親子讀書會、運動會等)”、“由教師組織的座談會或家長經驗交流會”、“與教師面對面、一對一地請教或電話訪談”。說明大多數幼兒父母傾向于參與程度較高、能了解幼兒在園情況、討論交流性質的活動形式而不是僅僅教師單向的說教行為。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親職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在政府支持、資金和人力等方面均存在問題,且家長對于子女教育的知識獲取途徑也較少。本研究的樣本僅來自河北省定州市市區(qū)2所幼兒園,調查結果雖不能代表我國整體情況,但還是能揭示出一些值得關注和反思的問題。
(一)幼兒教師家長參與有關親職教育活動認識角度
突出問題:幼兒家長參與親職教育的意識較為淡薄,不理解有關親職教育的內涵;不能利用親職教育活動促進幼兒發(fā)展,與幼兒園之間是一種“局外”關系。
(二)幼兒教師自身資質和組織有關親職活動的形式
突出問題: 幼兒教師親職教育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在入職前和入職后缺乏關于親職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指導和培訓;各類親職教育工作方式簡單化、工作內容表淺化,缺乏深度與科學性,活動形式看著熱鬧、實用性差,無法解決家長現實存在的親職問題;家長學校或家長課堂每學期舉辦次數少,不能滿足廣大幼兒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實際需求。
三、啟示
(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提供立法保障
立法是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復雜工程,如,《學前教育法》已經提倡了近20年了,依然沒有正式出臺。研究者呼吁:相關部門應盡快通過立法(如,《學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才能確定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才能提供物質和經費投入,關于專業(yè)師資待遇和培養(yǎng)、親職教育的內容與途徑、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等難題才能徹底解決。還可嘗試設立專門的親職教育制度,提升幼兒父母參與親職教育的必要性。
(二)增加定向資金投入,奠定物質基礎
美國《2013年家長參與教育法案》對政府在家長參與教育方面的職責和財政投入方面有明確規(guī)定:總體上,每個州每個財政年度的教育主管部門要保留教育資金(0.3%-1%)用于家長參與。[3]
在我國,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極少為親職教育提供資金支持,單靠幼兒園自身的力量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應開展多種渠道和途徑增加對幼兒父母親職教育的資金支持。
(三)利用多種方式,提升家園合作力度
目前,幼兒園是對幼兒父母親職教育進行指導的中堅力量,也是幼兒父母親職教育的著力點和關鍵所在。現實中,幼兒教師需要照顧一個班的幼兒,家長擔心對自己的孩子會被教師忽視,對幼兒教師的工作有些天然的疑慮。去年,沸沸揚揚的“虐童事件”把幼兒父母本來就不強健的神經變得更加脆弱,進一步加劇了家長對幼兒園的信任危機。
為破解這種局面,筆者認為,一方面,幼兒園可借鑒美國幼兒園的約談、家長助教、家長義工、家長志愿者等家園合作形式,讓更多的幼兒家長積極參與到家園合作中。這樣,幼兒家長可深入了解幼兒園的辦園理念,零距離接觸幼兒在園的日常生活學習,并知曉幼兒教師是如何開展教育教學,優(yōu)質家長可以親自參與教育教學。這可以有效緩解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危機,激發(fā)家長對幼兒教師的工作積極配合。另一方面,幼兒家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和教育技巧。為此,我國應鼓勵政府、社會各界創(chuàng)建一些組織或機構來支持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對家長參與幼兒教育進行專門的指導和管理。這樣多管齊下,幼兒家長可在親職教育活動中順利地從“園外”走入“園內”,同樣地,幼兒園也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育質量。
(四)以需求為導向,提供豐富多彩的親職教育內容
本研究得出:目前幼兒園組織的家園合作不能完全滿足家長的育兒需要。 針對家長的多元化親職需求,幼兒園要以需求為導向,做幼兒父母的“貼心人”。如,在活動前,可先對幼兒父母的親職需求進行分析評估,做到對班里的幼兒心里有數,包括生活、行為及學習習慣、與人交往、語言表達與情緒控制等。活動中,不僅有面向大多數的群體性指導活動,還要增添一些細致的、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內容和方法,最好能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提供差別化的建議或指導。活動后,幼兒教師需及時反思總結,提出適合本園,甚至具體到某個班的方法和策略。總之,基于幼兒父母的需求,幼兒教師要用真誠的付出、過硬的業(yè)務能力,主動出擊,成為幼兒父母最親密的合作者,共同促進幼兒發(fā)展。
參考文獻:
[1]An Effective Parenting Initiative to Mak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Model Child and Family?鄄Friendly Nation[EB/OL].http://www. Cicc.parenting.org/ pdf/ NPI.pdf.
[2]馬青原.3-6歲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及策略[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6.第1.2期:76-81
[3]張曉梅、張青瑞.美國兒童早期教育體系中家長參與的舉措及啟示——以俄勒岡州為例[J].幼兒教育導讀.2018.4月下: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