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靈芝 李富 孫薇 龔勛
【摘要】大學生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這是大學生健康的首要條件。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大學生應采取積極正面的態度,使其形成較強的抗挫折、抗打擊的能力,致使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不斷地提升。因此,這要求教育者注重學生的心理,通過對學生的心靈陶冶和心理塑造來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有助于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進一步加以挖掘,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對我國整體素質提高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創新素質。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創新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84-02
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上沒有缺陷或是疾病,也包括在生理、心理方面不具任何缺陷,有較為完整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有別于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定義的健康。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中,心理健康是占據主導地位,是最為重要的。大學生的健康是以心理健康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學生具有的一些不良行為,如厭惡上學、離家出走等,傳統的說法把該類現象歸結為思想上的問題,但現代醫學證實,這往往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其原因為學生的認知可能有失偏頗、易產生激動的情緒、意志力也較為薄弱等等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導致的。國外的心理學家曾對一些大學生進行了心理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學生在做事情時易造成緊張和恐懼心理,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學生常常會感到過度苦惱和煩擾,當心情不好時,不和朋友情愫,孤獨感倍增,一些大學生會感覺人與人之間太冷漠,無法與之交往等。上訴顯現表明,大學生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值得引起心理學家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加以塑造,有助于使學生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課堂化與指導化
現代的教學對象是以學生作為中心,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開設關于心理知識的課程,并定期舉行心理講座,幫助學生學會對自我情緒進行調節,以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升。這就要將心理教育課堂化,對學生的行為加以指導,這些教育課程需做到以下幾點:①使教學富有趣味: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對其的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加以了解,從而對學生的表現欲進一步激發,使學生在課程上也能保持輕松熱烈的心境,在此心境下,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開心扉,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加以培養。如教師在講課時,要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中指導,使學生學會如何自己的專業及實際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力得到了有效地鍛煉;②行為化:使學生完成行為作業,將課程的要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行為角度對其心理素質的變化加以評價,致使學生理論溶于實際,做到言行一致。考察學生能否突破心理障礙,最終戰勝挫折;③個別化: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其加以分析,對個別問題進行個別指導,可制定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的計劃,定期自我檢查,已將心理問題加以解決。
二、多參加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加以培養
課堂的教學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之一。但除了在課內,還應重視課外的教育,兩者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感受到時代的美好與可貴,懂得與人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在團體中相互協作,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實踐活動可以是知識競賽、文學寫作、美術及書法等等。
心理學家研究顯示:一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定的心理障礙,只不過因人而異,程度不一。因此,鼓勵學生多多參加課外實踐,有助于學生對自我的心理狀態給予評價,同時也能對他人產生評價,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以更好地取長補短。同時,也可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與人交流情感,使其更容易理解別人,進行自我情愫的疏導,變得心胸開闊,積極開朗。
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要讓學生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較為弱,那么他是難以接受失敗的,對于誘惑與壓力,其就不具備一定地承受能力,因此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基于此,參加實踐活動變得尤為重要,其可使學生樹立一個抵抗挫折的正確態度,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新教育
對學生的心理結構加以改造、重組及升華,這一過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樹立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加以培養,可使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為祖國的未來更注入了一股活力之源泉。當前的創新教育對教育指出了基本要求:使學生自尊自愛、樂于交往、反省能力強,能正確面對挫折面對失敗,具有獨立思考之精神。
(一)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主意識,那么屬于個人的創造性就不存在,而且很多創造性的東西都離不開群體的合作,因此教育者既要對學生的自主意識加以培養,也要使學生樹立較好的合作精神。
(二)創新教育的系統性
基礎性、批判性及創造性思維是一個高智慧的人才應該具備的。從學生教學中我們通過知識接受到了基礎性思維,這是大多數學生都能輕易獲得的;專業知識中我們可獲得批判性思維,能夠有效地對知識進行重組;基礎性思維聯合批判性思維后,我們就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最終形成人類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知識,所謂的創新教育,就是基礎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互相整合所形成的復合思維的一個過程,系統性的創新教育具有巨大的創新潛能。
(三)創新教育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來加以推進
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應是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加以培養,而如今,創新教育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來加以推廣,這有助于創新教育的推進,使其有效的手段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信息化的教育可促進知識的更新速度;二是信息化教育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進步,可用互聯網技術來對信息加以豐富、對學習環境加以反思,工具的構建也多種多樣,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由探索,對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三是教育的信息化有助于將實際的世界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現實世界加以模擬,有助于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實現世界音樂融入課堂,是學生更靠近世界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學生理解社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小結
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加以培養,這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可使學生成為自立自強、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為社會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Zhao Y, Wang H, Yin H, et al. Exploration of the Cul?鄄ti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蒺 Employability from the View of Three?鄄dimensional Capital[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
[2]連偉利. 與時俱進的心理問題探索——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 2017(5).
[3]吳建強.基于學生發展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以江蘇省部分高職院校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6(22):67-70.
[4]俞國良,王浩,趙鳳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卑與超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7):28-32.
[5]趙林, 肖彩霞. 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0):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