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勇
【摘要】課程改革實施多年,各學科在教學方式和備課模式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授課模式逐漸被以學生為主所取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現代化教育技術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進一步推動備課模式的發展與改變,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發揮出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備課 信息化背景 備課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57-01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科技手段已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教育領域的科技應用也是屢見不鮮。初中歷史課堂的備課模式中,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既更新了原有單一的歷史備課模式,又豐富了歷史教學的觀念。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絡的信息,構建恰當的多媒體課件,從而將教學情境生動地展現出來,學生的興趣度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一、構建歷史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特點。因為,歷史承載著過去的人物和事件,本身的特質就是“歷史無法再現”。對于這種過去性知識的理解是需要一定的輔助材料的。例如,一些歷史的遺跡、照片等資料。但是如果教師用圖片的方式,如教材插圖等展示給學生這些相關的資料,將無法滿足視覺和聽覺的需求,從而將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較為傳統的歷史各課模式只能用粉筆板書,用語言描述的形式給學生講述過去,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有效改善這一類問題。因為,它能夠集聲音、影像、文字、動畫等多模態信息為一體,實現歷史教學的生動化。尤其是一些模擬歷史的視頻將為學生展現一個歷史仿真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獨立思考,并對相關的課堂內容進行主題討論,這樣將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拓寬學生空間,促進互動交流
歷史知識涵蓋的層面和領域是比較廣闊的。每一個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因后果的,與其他事件之間也有著內在的聯系,這種知識的系統性對于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備課模式中,將有利于歷史知識的整合,能夠有效地揭示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教師在課前可以安排一些自主完成的任務,下發一些思考題,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做一次主題展示。這個主題展示是圍繞一個既定的話題進行搜集一些相關的信息,作出一個PPT, 學生以PPT的內容為主,進行講解。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又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還能夠有利于知識的拓展。在課堂討論中采用一些角色扮演的形式和手段,讓學生融入教學之中。教師在學生對知識的探討和理解基礎之上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獲得全面的信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的體系,這樣更為直觀易懂。
三、備課關注教學技巧的運用
由于歷史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因此,在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課件的設計和制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內容的選取。應該以圍繞主題、緊跟線索為原則,設計環環相扣的引導性問題,這樣符合教學由淺入深的原則。尤其是針對一些較難理解的歷史事件、歷史概念,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從多角度入手,考慮多層次、有次序的練習任務。既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能夠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制作針對性的微課,增加學生對某一概念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另外利用豐富的多媒體手段既能夠激勵學生的思考,還給他們帶來學習的歡樂。而教師針對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進行深入地點撥,讓學生受到啟發后,進一步思考,從而獲得答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提高,教師也會實現教學的精講巧練,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歷史教學中要選用大量的文獻資料進行材料分析,傳統的備課模式是很難完成這一任務的,但利用多媒體的備課模式就可以很好地將材料文獻和課本的知識相結合,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增加了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分析能力。
四、備課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為了遵循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原則,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地位。而教師的教學活動準備階段也可以融入學生的思想,即采用“雙主體”備課模式。讓學生和教師處于平等的學習環境下,成立“師生備課組”,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網絡互動環境”,師生共同研討,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備課過程,從而有利于保證教師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五、總結
備無定法,初中歷史課程的備課方法是多樣的,并沒有說哪一個方法就是最好的,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讓現有的信息化教育技術在備課中發揮其最大效用。信息化條件下的備課模式也要與傳統的板書相結合,各取其長,將傳統備課模式的優點和信息化條件下的備課模式充分結合,從而促進歷史教學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