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驗條件的理想化的思想實驗的本質特征,因此在思想實驗中,可以任意變換條件,靈活地進行情景設置。將思想實驗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境創新。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實驗 電車難題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基于思想實驗的高校德育活動創新研究”(項目編號:C-c/2016/01/17);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7B1871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75-01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于其純粹的理論講解、單調的理論背景、固定的理論成立條件而顯得枯燥無味,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改革中著力思考的難題。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是人類數千年來思想高度抽象的結果,時至今日大多只能在思維中進行探究,而難以如自然科學各學科一樣在實踐中學習和認識。不過,有一類特殊的實驗——思想實驗,可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題提供一條可行的出路?!爸挥挟攲嶒灄l件無法在現實中達到,而將條件理想化的實驗才是思想實驗”,[1]正是因為思想實驗的理想化條件,使得思想實驗既具有物質實驗的特征,又可在思維中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抽象理論問題。思想實驗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運用,可有效消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情境創新。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靈活的教學情境的設置,可以令教學對象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地使枯燥無味的理論課生動起來。電車難題思想實驗就是成功的一例。1967年,英國牛津大學哲學教授菲利帕·福特在他發表的《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首次提出了“電車難題”思想實驗。在這個思想實驗,他設想:
一個電車司機駕駛的有軌電車以每小時六十英里(1英里≈1.6093公里)的速度疾馳在軌道上。忽然,司機看到前面軌道上有五位工人在作業,他想趕緊停下電車,可剎車竟然失靈了。電車正發瘋般地向五位工人撞去,工人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逃離,他們將必死無疑。就在這個時候,司機發現軌道右邊連接著另一組軌道,而那組軌道上也有一位工人在作業。此時,如果司機轉動方向盤,讓列車駛往右邊的軌道,那五位工人便可躲過一劫,但右邊軌道上的那位工人卻會被撞死。[2]
在這一思想實驗中,電車的駕駛者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困境:如果讓不受控制的電車按照原來的方向向前行使,雖然駕駛者主觀上不想,但客觀上將撞死五位工人;如果轉動方向,就可以救下那五位工人,但必然會導致另一軌道上的那位工人的死亡,而這是駕駛者主觀控制下的行為。事實上,考驗并沒有至此結束,因為隨后這一思想實驗就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出現了一系列演化版本。其中,較為著名的是美國哲學家湯姆森對該實驗的改編。他主要是在這一實驗中引入了一個旁觀者,讓旁觀者面臨選擇(改編版一):
當這個旁觀者看到電車沖向工人時,他可以扳動道岔開關來改變電車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旁觀者有兩個選擇:他既可以放任不管,也可以扳動開關,讓失控的電車只撞死一個人,從而挽救五個人的生命。[2]
事實上,此時面臨兩難困境的人就由旁觀者取代了電車的駕駛者,使得人們受到更大的考驗,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旁觀者,但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電車的駕駛者,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對每一個人的考驗。當然,更大的考驗在下面的這種情形下(改編版二):
有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恰好在軌道上方的橋上看風景。在這種情況下,旁觀者同樣有兩個選擇:他既可以把這個大漢推下去,因為大漢身材魁梧,足可以攔住電車,使它無法撞向前面的五個人,也就是說要親手殺死一個人以挽救五個人的生命,當然他也可以什么都不做。[2]
毫無疑問,在改編版二中,旁觀者可能將面臨靈魂的拷問。雖然在事實上,無論是哪一種情形下,選擇讓電車改道,都將導致一人死亡的結果產生,但在改編版一中,人們或許會認為旁觀者是為了救人而間接致人死亡;而在改編版二中,旁觀者如果選擇推下大漢,那必然是先直接致人死亡,進而實現救人的目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將引發對人們關于善與惡,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單一的前提預設一旦面臨電車難題思想實驗中的兩難困境時,便無法給予問題以有效的解答,原因是無論是電車的駕駛者還是改編版中的旁觀者,面對的問題都無法用絕對的對與錯來作答,因為不管怎么做,都會有生命受到傷害的結果產生,就更不要說在電車難題思想實驗中,在殺死五個人和殺死一個人之間進行對比以尋求難題的解答,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令受教育者身臨其境的情境創新設置,還會是他們更加深入地多視角思考問題。比如,在電車難題思想實驗的改編版中,陷入困境的人就由電車駕駛者變成了旁觀者,這樣一個變化,就把原來跟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定距離感的“駕駛者”,變成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的“旁觀者”。這一變化的結果是:我們一開始用一種審判的眼光去看待的別人的事件,變成了對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心靈的拷問,其思考的深度,以及對靈魂的震撼程度,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甚至電車難題思想實驗,我們還可以不斷情景設置,假設被推殺的大漢是自己的好友,或者是一個十惡不赦之徒,那么對我們產生的情感體驗,更是截然相反。
參考文獻:
[1]趙煦.思想實驗究竟是什么?——以糾纏實驗的兩種狀態為例[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7(5):136-142
[2]蘇芯.思想實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趙煦(1978年-),江蘇泗陽人,哲學博士,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哲學。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基金一項,其他各級課題多項。在《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