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41-02
最近幾年,新課程改革提出后被推至“風口浪尖”,自2013年頒布中小學新課程改革標準,近兩年又提出高中學生素養。隨著標準日益細化,教育部對小學數學有了更高的要求。21世紀的小學數學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的“教書匠”,僅僅專攻于傳授數學知識,更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助力器”和“引路人”。我們應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滲透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滿足于學會“1+1=2”的問題,更學會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他們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數學能力,為日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更是信息技術普及應用的時代。教師更應該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手段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十大核心素養包括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信息技術不是為教師日常的教學增加困難,相反準確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優化原有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運用更簡單的學習方式,更輕松地、更快樂地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
一、用信息技術,直觀感受幾何。
數學課堂有其特殊性,數學既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去解決實際問題。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而每個人每天都會和數學打招呼,數學也將是離開學習階段僅剩的能運用的知識。準確來說,數學其實更可以看作為一項技能。具有數學思維的學生在生活中才能夠學會怎樣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信息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但不限于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它能夠使得抽象的數學概念更加接近現實生活,學生通過進入特定的生活情境去走進數學世界,學會數學知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抽象的數學是不易理解的,而具體鮮活的數學是靈動的,他們也更愿意和那樣的數學知識交朋友。
提起信息技術,一線教師更深感觸的便是課件。沒錯,課件通過各種音頻、圖畫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進入指定情境,進行學習。這一點,低年級尤為明顯。
而“幾何直觀”這一數學核心素養則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用簡單的方式理解“直觀幾何”。如“萬以內數認識”這一節課,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像這樣的教學內容是無法通過普通教具或教學手段達成的。因為數值較大,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完整實現。以往,都是教師講臺上空頭談,學生座位上空想象。而課件及教學軟件的使用則幫了大忙。10個邊長是1cm的正方行疊加至一條10cm的長方形,而10個10cm的長方形的疊加則給予學生一個平面正方形的概念。十、百、千之間的立體的關系也躍然眼前。十個這樣的正方體的出現更加深了學生腦海中萬這樣計數單位的概念。學生再跟隨教師展示課件的同時認真思考,摸一摸數一數縷清計數單位之間關系。像這樣的課型還有數的加減法、平面圖形的求面積、周長、體積等。
再如分數與小數互化這一課。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化分數的計算題目后。原有的0.8化成十分之八,0.12化成百分之十二,0.234化成千分之二百三十四。大部分學生雖然可以正確計算找到答案,但仍不能理解小數化成分數的算理,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再這個環節后增添多媒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呈現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直觀方格圖。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借助“幾何直觀”更好地理解分數化小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二、用信息技術,培養數學能力。
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學生帶入指定情境中只是信息技術優勢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則可以延展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先演示實物,為了強化學生對“若干份”、“一份”和“幾份”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關系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利用幻燈片制作一些填分數、分子、分母的題目,讓學生自由填空并說它所表示的意義,通過自主探究方式展示不同算法,更引導學生關注多樣算法背后的異同。即:12塊奶糖的和12塊相同點在哪里?不同點在哪里?按照怎樣的分發找到的分數 ,怎樣的分發是?這兩個分數一樣么?于是學生思辨,在辯論中,深刻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樣的過程既是學生思維的跳躍,更是教師深諳于心地提前準備。這樣自主的學習、勇敢的表達,一定為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學習經驗。而課后巧妙運用部分與整體比重的分數猜整體的數量可以通過課件的遞進展示,學生清楚感悟直觀理解從而求出整體數量。
再如教學“圓的面積”課件演示把圓 8 等分,其中每份都是一個近似等腰三角形,運用重合的方法看近似等腰三角形的腰與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 移動重合時配音并閃爍。讓學生思考、想象可以近似拼成什么圖形?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分別顯示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近似梯形等過程。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輕松地多種展現拼的過程,豐富了學習資源。讓多媒體課件不僅僅停留在展示的作用上,更讓學生借助課件多角度探究和學習。我們還可以利用課件演示:把圓平均分成 8 等份、16 等份、 32 等份、64 等份……拼成的情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展示此過程,彌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讓學生看到了“自己想象的過程”,體會到了“極限”思想。在理解涂出一個正方形的1/4時,課件展示不同方法涂色的同時最大程度擴展學生想和思考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學生愛學,教師愛教。
三、用信息技術,訓練分析觀念。
當然,信息技術也有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表達,教師講解更清楚,學生更易理解的優點。課前的電子前測搜集學情、課后的軟件分析易錯題,大數據的信息技術給予教師更多更廣泛的應用。緊緊課堂中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可以使抽象的變為形象,深奧的變為淺顯,枯燥變為有趣味,靜止變為動態,讓尚處于直觀具體認知階段的小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然而,數學知識本身所具有的邏輯嚴謹性的特點便是抽象,這無疑與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層次不符。隨著年級增加,學生數學試卷中題干內容也變得冗長繁多。數學核心素養將數學分析觀念列為重要數學能力。而解答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也是最淺顯的一步便是“讀懂題目要求”。合理、得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則能使教師的教學如魚得水。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圖形的變化、顏色調整、文字的改變等手段突出重點,引起學生注意,了解解決問題題干中已知與問題中未知的相互關系,讓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可借助媒體不同手段,繪制線段圖、示意圖、集合圖等,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幫助學生審題,理解題意,開發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統計與概率》這類課型,大多數教師往往起始課進行小規模統計,與學生交代統計的策略和意義,無法在生活中進行真實樣本的統計,而將重點放到分析如何計算合計、如何計算平均分等。殊不知,這樣的課堂并不能給予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學生是否親身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對于知識的理解截然不同。大樣本的統計完全可以通過課件中插入的表格軟件進行完成,學生依靠手中的終端進行自主選擇,電腦自動完成分析,課堂中幾秒鐘完整呈現統計結果并可以進行簡單分析。現在,越來越多的課堂進行“變身”,課堂中軟件終端的使用,課堂軟件或視頻的推送,運用著不同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的接納知識,進而能力的提升。在學習完《統計》、《百分數》等課程后,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運用信息技術知識自己進行真實統計并進行網頁制作,從不同程度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總之,好的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一定會對學生的學習知識、能力、素養有著正面作用。其實不僅僅是對于學生,對于教師,如果你運用準確且恰當,多媒體課件、軟件的應用都能為你的課堂助力不少。但不變的是,新教育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借助信息技術這一有力抓手,創設更多、更有意義、更實際的自主課堂,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切實提高數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相信,我們的學生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