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婷
【摘要】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種生活教育理論,為我們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生活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幼兒從家庭襁褓走向求學之路起到銜接作用。顯然,幼兒在園的生活是幼兒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幼兒的生活教育出發,通過幼兒的生活和生命體驗來發展幼兒的道德素質是一種必要的探索。筆者試結合自身的教育經驗,以幼兒在園的獨立性、自理自立能力為視角,探究幼兒道德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 生活教育 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81-02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尚無法用完全正確的視角和頭腦去面對社會、從世界中獲取和學習的孩子。身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用關懷之心為他們傳遞支持和激勵,使他們感受到來自學校的肯定和疼惜,從而促進他們改進在獨生家庭中養成的過強依賴性,育成積極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相對于幼師,我認為我在班級里更多的擔任了母親的角色,用雙手和心靈,感化他們的心靈。
一、我的生活教育實踐
(一)把關懷落實到行動上,讓幼兒親歷獨立行動、解決問題的過程
作為幼師,自己要先做一個獨立有為的人,才能讓他們感受到愛護的同時,能潛移默化地形成自立意識、獨立理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呵護、關愛一直是我的教學座右銘,無論是傳授知識的課堂、還是游戲益智的活動室里,我都將自己變成孩子中的一員,用親和、鼓勵的方式教育學生;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自己獨立自強的一面,感化學生、影響學生。
(二)適時放手,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獨立能力
在關愛呵護的同時,我也深諳過猶不及的道理,相信過分的包攬和寵愛,會讓孩子們在失去獨立性的同時永遠無法體會成長的意義,于是在一些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上,我告誡自己要割舍疼惜不忍、放手幫助他們學會獨立。例如,日常的穿衣洗漱,孩子們在我的引導啟發下,能夠準確高效的完成。
(三)尊重個體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合理地鍛煉其獨立性
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曾講到,我們所說的個體生命,指的是一個個十分具體的生命個體。孔夫子在兩千年前就踐行“因材施教”,更不用說社會千變萬化下的你我了。同一篇文章,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所要求的掌握水平是不同的;同理,同一種生活習慣、生活能力,對個性差異的學生,所要求達到的標準也不應是千篇一律的。例如對一些活潑好動、自主能力較強的男孩,我會鼓勵他們在做好自己的同時,發揮小家長的作用,幫助其他孩子整理桌具、分擔勞動等。
二、幼兒生活教育之思考
(一)挖掘小榜樣、小先鋒,通過榜樣示范的力量,帶動全體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由于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榜樣示范在幼兒各項教育中都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在幼兒園生活中,主要的榜樣來源是同伴和幼師,主要的示范方式是幼師和同伴的具體行為,因此通過幼師和同伴的正確行為,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感化,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以幼兒同伴的示范行為例,例如在幼兒進餐時,有些幼兒能自覺按照幼師的要求快速行動、洗手入位,并能在就餐時注意保持整潔,這時幼師可以立即利用示范的功效,表揚行動好的幼兒,然后立即會有小朋友加快行動的速度。同樣,幼師也應該做幼兒的“大榜樣”,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通過生動的圖示來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
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和表象來認識事物的,圖示具有直觀形象性,通過圖示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直觀地表現出來會便于幼兒理解和掌握。所以,幼師可以在幼兒生活的環境中適當地粘貼圖示,通過圖示的暗示來影響并達到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在洗手池前貼上正確洗手的圖示,通過生動具體的行為步驟,幼兒就有了可效仿的行動指南,不僅減少過度依賴幼師和同伴的可能性,也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幼師在具體實施時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適當地增減其中的步驟,增強教育效果。
(三)通過反復強化來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
“七天形成一個好習慣”,幼兒的可塑性比成人更強,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養成更應通過習慣培養的方式,進行鞏固、持之以恒,為其一生奠定堅實基礎。任何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幼兒的自立能力也是如此,它需要幼師不斷地反復強化和幼兒堅持不懈地練習。
在教育,尤其是我所處的幼兒教育中,幼師不僅應該切實做好慈母的任務,更應該為班級同學留有自立獨立的空間,如一位嚴師幫助其自我覺醒和自我錘煉。歸根結底,幼兒教育的目的不是保姆似的陪護,而是在為他們提供庇護和幫助的前提下,教給他們生活的技能、知識的儲備,從而確保他們能在社會上立足和發展,能用積極健康的態度和有所價值的行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
參考文獻:
[1]呂建玲.試論幼兒教育中的主要任務與方法[J].改革與開放.2011(10)
[2]張博.走向對話的幼兒教育:后現代幼兒教育觀[J].學前教育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