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入園的“陽陽”表現出了典型的“分離性焦慮”癥狀,咨詢老師對癥狀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系統脫敏、音樂治療等干預措施,輔以家長指導,取得了較好的咨詢效果。
【關鍵詞】分離性焦慮 幼兒入園 案例分析 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88-02
“分離性焦慮”是幼兒入園初期常見的一種心理焦慮現象,也是一種需要進行積極的心理介入、家園合作才能妥善解決的幼兒入園焦慮問題。在幼兒入園初期對這種“分離性焦慮”現象既要充分重視,早發現、早干預,以免貽誤干預良機;另一方面,也要科學認識這類現象、防止誤判。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將分離性焦慮癥的診斷標準確定為:(1)過分擔心依戀對象可能遇到傷害,或害怕依戀對象一去不復返;(2)過分擔心自己會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住院,以致與依戀對象分別;(3)因不愿離開依戀對象而不想上學或拒絕上學;(4)非常害怕一人獨處,或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絕不外出,寧愿待在家里;(5)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愿意或拒絕上床就寢;(6)反復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7)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分離后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退縮;(8)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復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軀體癥狀,但無相應軀體疾病。以下試以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一、案例
陽陽(化名)3歲半,從入園第一天就一直哭鬧不止,第三天就生病了,高燒不退,媽媽只能將其接回。入園一個月后哭鬧現象依然沒有減退,只能休息在家。據陽陽媽媽反映,陽陽在發高燒時嘴里還經常說著“我不去幼兒園”之類的話,在休息在家時,陽陽每天早上起來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想去幼兒園”。
陽陽媽媽說,陽陽在幼兒園的那幾天,她也非常擔心,整天想著:孩子哭了沒?肯不肯吃飯?有沒有受欺負?孩子不會大小便怎么辦?孩子被別人推倒摔壞了怎么辦?在幼兒園睡覺被子有沒有蓋好?……“孩子終歸是要上幼兒園的,但我現在又很擔心,怕送幼兒園后再生病,所以心情非常煩躁、焦慮,睡不好,食欲也下降了,”陽陽媽媽焦慮之下前來求助咨詢老師。
陽陽是被媽媽抱著進入咨詢室的。陽陽看起來很瘦小,不活潑,進入咨詢室后,他一直坐在媽媽腿上,不肯下地,緊緊地抱著媽媽的腰,依偎在媽媽懷里。陽陽媽媽在整個咨詢面談過程中眉頭緊鎖,不時地摸著陽陽的頭。
二、心理求助人背景分析
求助者是張女士,漢族,30歲,大學本科畢業,原某公司職員,自陽陽出生后,便辭職在家帶孩子。張女士不喜出門,很少帶陽陽去公共場合及自然環境中玩耍,只偶爾帶他到樓下活動,陽陽不擅于與人交往,遇生人便哭。陽陽3周歲時,本到了該入園的年齡,但張女士看到好多寶寶進幼兒園就哭鬧,心里猶豫了,于是決定等孩子大一點再送幼兒園。過了一個月,張女士準備將陽陽送幼兒園了,但陽陽一哭鬧,她又舍不得了,于是又抱回了家。就這樣一直拖了半年,寒假過后,在家人的一致要求下,張女士終于把陽陽送到了幼兒園。
陽陽上幼兒園后,張女士表現出了一百個不放心:寶寶第一次過集體生活能不能適應?能不能接受陌生的老師和同伴?能不能學會遵守幼兒園的制度?能不能學會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每次送陽陽到幼兒園,張女士總是反復囑咐老師要看好陽陽,要給他吃什么,什么時候給他喝水,戶外活動應該注意什么……當陽陽哭鬧著不愿意待在幼兒園時,張女士便一再向陽陽保證會很早來接他回家,會給他買禮物。陽陽進教室后,張女士通常不馬上離開,而是躲在門口,偷偷看著教室里面的情況,直到看到陽陽停止哭鬧才離開。平時在家里,如果陽陽調皮搗蛋,張女士只要說一句:“再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了”,陽陽便言聽計從。
三、案例解剖
根據上文“分離性焦慮證”的診斷標準和心理求助人背景分析,我們可以判斷陽陽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分離性焦慮。分離性焦慮是指六歲以下的兒童在跟與其有親密關系的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
從內因上講,分離性焦慮源于幼兒的依戀情緒。年幼的孩童一直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和保護,對母親以及周圍的成人有著很深的依戀情緒。當幼兒獨自進入幼兒園后,最親近的人——母親從視線中消失了,幼兒會一下子不安起來:媽媽在哪里?他想要找媽媽于是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因此,對陽陽來說,上幼兒園是他第一次獨自接觸社會,自然會產生焦慮反應。
從外因上看,家長的教養方式也是導致幼兒分離性焦慮的重要因素。陽陽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對陽陽過分嬌慣,影響了其自理能力的發展;她過多限制了陽陽的活動,陽陽沒有機會與外界接觸,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受到影響。母親對孩子的過分呵護、嬌慣溺愛,容易使孩子養成依賴性增強、獨立性差、生活技能缺失、膽小又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弱點。一旦走出家門,便不知如何應對,這是導致幼兒產生分離性焦慮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案例中陽陽媽媽也同樣表現出了嚴重的分離性焦慮,她猶豫不決、擔心害怕、焦慮不安。她對于是否送陽陽去幼兒園猶豫不決,態度不堅定,一旦陽陽哭鬧就不堅持送了;她擔心陽陽不熟悉幼兒園陌生的環境,不敢表達其基本需要;她害怕陽陽在幼兒園發生安全問題,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她把陽陽送到幼兒園后,仍不舍得離開,在門口或教室外的隱蔽位置悄悄觀察陽陽的情況,焦躁不安。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自陽陽出生后,她辭職在家,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陽陽身上,產生了心理依賴。當陽陽上了幼兒園,她不僅感到家里空空的,心里也“空巢”了,于是出現了分離性焦慮反應。
四、心理干預
針對陽陽所表現出來的狀況,咨詢師分別對他和他的母親采取了如下干預方法:
(一)系統脫敏,逐步緩解焦慮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咨詢老師與母親、陽陽一同來到活動室,發現陽陽對積木特別感興趣,于是老師便與母親共同陪陽陽玩搭積木游戲。
等陽陽與老師熟悉后,母親對陽陽說:“媽媽現在要去衛生間,你和老師在這里玩,媽媽一會兒就回來?!标栮桙c頭答應。媽媽走開后不久,陽陽便開始找媽媽,老師拿來一輛小玩具車,轉移他的注意力,很快,陽陽又投入到游戲之中。按事先的約定,五分鐘后,母親回來,陽陽放松地與母親一起玩。
十分鐘后,母親說:“媽媽去找爸爸有些事情,你和老師玩,媽媽一會兒就回來”。這次,陽陽比上次答應得痛快多了。可是,媽媽剛走,他又開始不安起來,不停向媽媽走的方向看。第一次回頭,老師告訴她:“媽媽會回來的”。第二次回頭看時,老師沒有說話,只是用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十分鐘后,母親回來,陽陽沒有特別的表現,繼續玩游戲。
大約十分鐘后,母親又說:“寶寶,媽媽要上班了,你和老師在這里玩吧?!边@次,陽陽不干了,不讓媽媽走,媽媽說:“媽媽上班掙錢,等媽媽回來給你買好吃的東西。”反復說了幾次,陽陽同意了,但看得出很不情愿。媽媽剛走,陽陽就哭了起來,老師立即找來許多花草與小車模型,和陽陽一起玩起了用積木搭建公園的游戲。孩子玩得很開心,偶爾會抬頭對著老師笑。雖然在玩的過程中,他仍會不時回頭望向媽媽走時的方向,但已不需要老師引導,就會自己轉過頭來,繼續他的游戲,旁邊的活動室傳出音樂聲時,他還會跟隨著哼唱。一個小時后,媽媽回來了,手里拿著陽陽愛吃的蛋糕,陽陽看到媽媽回來,很高興,但目光一直盯得媽媽手里的蛋糕。
經過三次這樣的脫敏練習,陽陽逐步增強了安全感,知道了媽媽離開還是會回來的。
(二)音樂治療,培養良好情緒
將音樂治療用于緩解幼兒入園初期的分離性焦慮,有助于調節幼兒的情緒,引導他們做出新的行為嘗試并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為了培養陽陽良好的情緒,咨詢老師也嘗試將音樂治療引入了幼兒園活動。
早上陽陽進入教室時,老師把各種各樣的兒童打擊樂器倒在地上,并裝作很隨意的樣子,將樂器一一奏響,旨在吸引寶寶參與。之后,老師跟陽陽分別扮演雞媽媽和雞寶寶,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并用樂器表達自己的心情。當故事情節發展到雞寶寶和雞媽媽告別時,老師引導陽陽用手里的打擊樂器自由簡單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情緒。
在陽陽利用樂器宣泄了自己的情緒后,老師讓陽陽暫時停止樂器打擊,兵適時地讓班級教師扮演羊媽媽出場,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下給寶寶做肢體撫摩動作(抱一抱,親一親,從頭到腳輕輕撫摩),安撫陽陽的情緒。
之后,教師播放陽陽平時在家最喜歡的歌曲喜羊羊,由教師帶領寶寶進行簡單有趣的音樂律動活動。
最后發給陽陽小禮品,以示鼓勵。
(三)家長指導,構建良性親子互動
鑒于家庭教養方式是導致幼兒分離性焦慮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陽陽媽媽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分析性焦慮反應,因此,咨詢老師也對陽陽的媽媽進行了指導,以期構建良性的親子互動。一方面改變認知,提升自我,給陽陽創造足夠的交往和發展空間的同時,挖掘自身潛能,培養新的興趣。另一方面改變對陽陽的教養方式,送陽陽到幼兒園保持平和正常的狀態,不要過分渲染離別氣氛,同時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如不再說“不聽話就送你上幼兒園”之類的話,而采用快樂游戲的方法,多和孩子講幼兒園發生的有趣事情,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孩子把幼兒園當成受處罰的地方,從而克服其緊張、焦慮的情緒。
五、心理干預效果評估
經過一周的咨詢后,陽陽入園時情緒有所好轉,與媽媽分離后哭鬧5到10分鐘后即緩解,兩周后,與媽媽分離后偶爾哭鬧3到5分鐘,一個月后,情緒基本平穩,進幼兒園時能愉快地和媽媽再見,也能較好適應幼兒園生活。母親也重新安排了自己的生活,半天到公司工作,半天料理家務,隨著孩子越來越適應幼兒園生活,陽陽媽媽也變得活潑開朗了,并積極配合幼兒園老師組織的各項活動。
半年多過去了,陽陽進步很大,在學期結束時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中,陽陽和媽媽一起制作了環保服裝,還一起登臺表演了節目。
作者簡介:
孫靜,女,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和兒童教育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