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芷筠
【摘要】建筑實測是建筑設計基礎課的一個課題,筆者對該課題過去幾年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進行分析,結合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為該課題的完善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建筑實測 人體尺度 空間體驗 建筑設計基礎
【Abstract】Building survey is a topic of th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ours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and combin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the courses.
【Keywords】Building survey; human scale; spatial experience;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250-02
《建筑設計基礎》是建筑學專業一年級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建筑學院在該課程教學中劃分為表現、構成、認知、設計四個教學單元對各個課題進行組織(表1),每個課題都有清晰的教學目標,通過老師的理論知識教授、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為后續的建筑設計課程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
其中“建筑實測”是認知單元的一部分;以學院教學樓為測繪對象,對建筑剖面、樓梯以及欄桿進行現場調查與測量,將實測對象及其數據加以分析整理后,用規范的平立剖面圖表達出來;具體工作包括:①小組合作階段:觀察對象、勾勒草圖、實測對象、記錄數據、分析整理;②個人繪圖階段:繪制正圖等階段。該課題的教學目的主要有三方面:①初步認識建筑物的基本構成單元,了解其承重構件和維護構件;②初步認識和了解建筑的空間尺寸、人體尺度及其相互關系;③鞏固建筑制圖的專業表達方法,掌握建筑工程圖平立剖、大樣圖的規范表達。
1.課題教學成效分析
1.1教學成果
1.1.1建筑制圖表達訓練到位
本學院在一年級教學中重視學生表現的訓練,在一年級上學期安排48學時的《建筑制圖》課程,對繪圖知識、投影概念和建筑制圖等進行教學;并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反復的進行強化,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力求學生在每個課題中完成符合制圖規范要求、表達清楚的圖紙繪制。
在“建筑實測”課題一共5周30個課時,前期安排2學時作為理論授課階段,對測繪基本流程、相關構造知識進行介紹;中段為輔導建筑測繪階段,該階段每節課都要求對學生的草圖進行檢查,檢查包括數據是否完整、準確,以及圖紙表達是否有誤,并要求每位學生提交正草進行評分,作為平時成績考察的一部分;后期為正圖階段,要求學生先繪制鉛筆稿進行檢查后,再上墨線。整個授課階段,都會對學生的圖紙表達問題進行檢查、修正,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對建筑制圖知識強化記憶。
1.1.2小建筑測繪方法掌握良好
由于整個測繪過程比較長,而且每次課輔導老師都對各階段草圖進行檢查與測繪方法的輔導,因此學生對測繪的工具運用、小組分工合作、測量和草圖繪制方法都有比較好的掌握,為三年級的“小建筑測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存在問題
1.2.1人體尺度關注度不足
雖然課題設置了教學目標中提及了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初步建筑的空間尺寸、人體尺度及其相互關系,但是在這方面的成效較弱,成果圖示中也主要以測繪成果圖示表達和數據整理為主,缺少對使用者與測繪對象之間的尺度關系的分析。筆者在高年級建筑設計教學中,也碰到這方面的問題,學生對某些空間尺寸的提問往往是以尺寸作為依據,例如“建筑系館3m的走廊,是否足夠?”但是缺少人體尺度進行參考。相對的,如果學生能根據人體尺度理解每股人流行進所需寬度,就能更好的理解相關的空間尺寸以及相應建筑規范條紋。
1.2.2調研分析習慣未養成
建筑實測課題教學中,主要以單方面的知識傳授為主,通過測繪的過程掌握相應的構造、樓梯尺寸的知識,在互動方面稍欠缺。該互動式指,將測繪過程作為一次調研活動,除了從對象中學習,還在這過程中體驗和探討設計中值得學習的方面以及需要改進的方面。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后續的建筑設計課程,例如在二、三年級的學生公寓、高校食堂、建筑系館設計課題,對象都是學生熟悉的建筑功能,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在設計中缺少對當前學習生活環境的細心觀察、體驗,從而進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建立一種以調研分析為前提的研究式的設計方法。
2.教學改革
根據上述的教學成果分析,建筑實測課題的教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2.1調整教學內容
2.1.1測繪對象
建筑實測對象由原來學院教學樓剖面和樓梯改為四人間學生宿舍單元。一方面,宿舍單元能夠呈現出基本的構造知識,讓一年級的初學者了解承重構件和維護構件;另一方面,學生宿舍單元是學生生活學習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在這個實測過程中讓他們能夠從中學習了解到更多的與日常相關的空間、家具尺寸,更好的理解人體尺度關系,同時為二年級第一個建筑設計作業“學生公寓設計”做好鋪墊。而對樓梯構造的相關學習則調整到二年級上學期的“建筑構造設計”理論課中進行教學。
2.1.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進行增加,除了原來的實測部分,增設了現狀分析與優化設計的內容。設定一個設計背景:假設學生宿舍將進行優化改造,將相鄰的兩個學生宿舍單元進行合并,面積擴大為原來的一倍;根據前期的測繪及分析成果對學生宿舍提出“優化”設計方案。改造后的學生宿舍需要滿足睡覺、學習、儲物、休閑等要求,為四名學生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課程時間安排如表2。
2.1.3成果內容
作業成果共分為兩個部分:
1)測繪成果:
①宿舍單元大樣圖:平面圖1:50,剖面圖(2個)1:50
②細部大樣圖:陽臺欄桿大樣、門窗大樣圖1:20
③分析圖示:人體尺度、功能流線、結構分析等
2)宿舍單元優化設計方案:
①優化方案大樣圖:平面圖、剖面圖(2個)1:50
②宿舍單元軸測圖
③分析圖示:人體尺度、功能、流線分析等
2.2加強人體尺度的理解
建筑是供人使用的,建筑在設計中以使用者人體尺寸、人體活動所需空間尺寸為依據進行設計,能夠為使用者創造一個舒適的建筑空間。宿舍單元測繪過程中,對建筑空間和學校所配備的家具進行數據測量;并且測量宿舍成員的身體尺寸。測量過程通過輔導老師的引導,進一步探討建筑空間、家具與人體之間的尺寸關系,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人體尺度知識;培養學生在日常觀察中,養成以人體作為測量的媒介,并且對空間的認識從機械的數字尺寸提升到以人體尺度為參照的空間感知。
2.3培養體驗與分析的能力
建筑設計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培養設計能力的基礎。“問題”的發現,是建立在學生對現有空間或建筑先例的理性體驗之上的,通過日常使用、現場的體驗,挖掘需要改善的地方作為“問題探討”的切入點。正因為學生是宿舍的主要使用者、對該空間的體驗經驗豐富,引導學生在測量每個細節的時候回憶其使用的情景,對其使用感受進行品評。下一步輔導中引導學生從感性體驗過度到理性分析,進行適當的問卷調查啟發學生對群體感受進行總結避免單純的個人主觀思想行為;并且進行資料搜集對“問題”進行理性系統的分析;最后以圖示語言進行表達,作為前期調研分析的成果。該階段主要培養學生前期調研和分析能力。
2.4啟發空間優化設計的思考
作為“建筑實測”課題的最后一個環節——提出優化方案,是指以上階段感性體驗與理性分析的成果為基礎,對宿舍單元改造提出方案為使用者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空間;這一階段是整個設計過程中的“解決問題”的階段。由于是學生第一次進行建筑空間方面的設計,前一階段主要以主觀感受作為切入點,這一階段則需要更加理性、邏輯的進行設計。該階段輔導過程中,輔導老師需要對功能分區、流線組織等基本設計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逐步的了解設計的步驟與方法;方案初期可以以體塊模型或泡泡圖對相關的功能進行抽象的表達,然后一步步細化推敲,最后實現具體化空間劃分與家具布置;以平面、立面、軸測圖的形式在圖紙中呈現。
3.結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因此,輔導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更加注重教學的過程性。本次“建筑實測”的教學改革對往屆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通過對教學進行相應的調整,讓學生在學習中除了掌握制圖表達能力、認識基本構造知識;更著重是培養他們以使用者的角度了解人體尺度和體驗分析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解決”的理性、研究式設計方法,為日后的建筑設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王靜.對“建筑設計基礎”中建筑實測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華中建筑,2010(06):185-186.
[2]王鶴,孔德靜.尺度認知與建筑設計基礎教學[J].高教學刊,2016(01):93-94.
[3]顧大慶,柏庭衛.建筑設計入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