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怡虹 李 峰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形態從“生產型社會”逐步轉變為“消費型社會”,文化消費作為精神層面高層次需求,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歷史文化積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民精神素養的重要標尺。
根據國際經驗,居民文化消費比重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比,當人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后,居民將逐步釋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需求。2012年我國人均收入已達6000美元,以文化消費占比不斷增加為特征的消費結構升級逐步顯現,尤其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提高,恩格爾系數呈現不斷下降趨勢,2015年我國家庭平均恩格爾系數僅為30.6%,根據聯合國恩格爾系數的劃分標準,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相對富裕階段,居民逐步從貧困走向富裕,對于文化消費需求將會急劇增長,并引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方式變革。天津是我國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2015年生產總值(GDP)達到16538.19億元,比上年增長9.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6230元,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739元,增長7.3%。天津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增幅20%以上,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位居全國前列。從長蘆制鹽工藝、漢沽八大馇制作工藝到濱海文苑、版畫藏書票藝術館等,無論是傳統工藝還是現代文化項目,為居民文化消費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消費環境。通過不同城市文化消費特征比較,分析天津文化消費的總體特征與發展趨勢,研究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特征和規律,對于促進天津文化產業的發展乃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天津經濟快速增長,人均GDP水平超過15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至“十二五”末期,天津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712億元,占GDP的比重4.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我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看 (見表1),天津市文化消費綜合指數排第七位。在分項指標中,天津市的文化消費水平名列第一,文化消費環境和文化消費滿意度均排第4位。

表1 2015年文化消費指數區域分析
從理論上看,文化產品的體驗是影響文化消費的關鍵因素,文化消費可以通過體驗次數的不斷累積,逐步培養消費者獨到的品味和持久的興趣。而文化消費環境改善將大幅增加居民體驗幾率,提高消費者購買文化產品、享受文化服務的便利,使消費者隨時隨地地接觸到文化設施,為文化消費提供了便利和舒適的環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與完善,為天津文化消費綜合得分貢獻提升。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天津已擁有博物館22個、文化館19個、公共圖書館31個,擁有街鄉鎮綜合文化站236個、藝術表演團體86個,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促進了天津居民文化消費發展。同時,2016年發行了10萬張惠民卡,通過“天津文化惠民卡”對消費者進行補貼,間接補貼了各個表演藝術團體,提升了居民文化消費水平。
統計數據顯示,天津用于公共文化消費支出明顯增加,支出總量位列全國前列(見表 2)。 2005-2015 年,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2005年天津地方財政文娛支出10.75億元,2015年增加到 51.7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政府對于公共文化支出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人均GDP年均11.68%和居民消費水平年均10.51%的增長率。2015年,天津地方財政文娛支出達到51.73億元,有力地推動了天津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天津居民公共文化消費增長快速,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借閱人次和參觀人次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公共圖書館書刊外借人次由2010年的253.57萬人次上升為2015年的306萬人次,年均增長率3.83%。博物館年均參觀人次由2010年的400.70萬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為1003萬人次,年均增長率為20.14%。

表2 天津市2005-2015年經濟發展、公共文化支出與居民消費
文化消費是文化和經濟雙重要素的交叉概念,文化消費本身包含著雙重含義,一方面是居民消費各種文化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精神需要獲取效用的經濟行為活動;另一方面是文化需求的實現會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因貧困和低收入削減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會制約使低收入群體的注意力和認知不能躍出 “貧困的陷阱”,而高收入者在文化消費方面更關注新技術、新信息、新政策、新思想等,對于其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和收入水平有幫助。
從統計數據來看,伴隨文化消費水平地提高,天津城鄉發展不平衡正趨向收斂。2005年以來,天津城鄉居民用于文化消費的支出總體上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見表3)。從絕對數值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居民文化消費;從相對數看,天津城鄉居民平均家庭文化消費比由2005年的6.12倍縮小至2015年的1.99倍,差距縮小的幅度高達61%。而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來看,天津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從2005年的1.75倍擴大至2015年的1.85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從2005年的2.69倍縮小至1.78倍。可以看出,2005-2015年以來,盡管天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有所加大,但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城鄉差距卻在不斷縮小,尤其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增長迅速。

表3 天津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與文化消費支出比較單位:元
進一步分析來看,雖然天津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增長速度較快,但仍然存著文化消費絕對水平較低,消費層次不高的問題。從調研結果來看,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教育程度較低,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仍以休閑娛樂為主,主要的文化消費活動就是看電視、網絡游戲等,缺乏專業性、學習型的高層次文化消費活動。并且通過看電視或者上網學習專業技能的農民比例較低,大多數農民的文化消費并未對農民的人力資本和收入提升發揮作用,甚至有些區域農村文化消費有不健康文化流行,對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表4 2005-2014年天津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與居民文化消費比
影響居民文化消費的因素眾多,但收入是影響居民私人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雖然,天津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社會保障不完善,在醫療、教育、養老的壓力下,使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預期不穩定,這會削弱居民進行文化消費的意愿。因此,需要提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尤其是提升低收入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避免“文化消費貧困”,造成低收入群體的注意力和認知不能躍出“貧困的陷阱”。同時,文化消費具有顯著的棘輪效應,就是說,文化消費成為一種慣性根植于消費者行為后,具有不可逆性,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旦形成則難以改變,但短期內習慣效應較大,文化消費初期增加不容易,所以需要財政公共支出持續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讓文化消費習慣根植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尤其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及就業等民生類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構建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增加居民應對風險的能力,緩解居民遠期支出壓力,增加居民的文化消費信心。
深入推進天津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加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解決文化消費產品及服務的 “供需錯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文化消費的制度支持及良好的消費環境。同時,適應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和開放化,文化消費逐步從以數量消費為主轉向注重內容質量,更加注重消費體驗的新變化。從文化供給的角度,積極實施文化精品工程,通過文化創新資金引導,加大對優秀文化產品生產的引導和支持力度。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科技、通信和互聯網進一步加劇了文化消費的時空便利性,實施“互聯網+”“文化+”戰略,利用現代網絡通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催生文化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服務。
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天津文化消費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在構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體系進程中,對城市農村的居民文化消費并重,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彌合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鴻溝,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消費生態,基于人口密度與區域地理科學配置和管理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均衡發展。由于文化消費作為精神層次的無形產品消費會反作用于物質產品消費,會對居民認知、思維方式和收入產生影響,尤其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存需求產生影響和制約。現階段,政府公共文化支出的重點應放在農村,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及欠發達的鄉鎮,重點傾斜,推行重點文化項目,改善和提升文化設施和文化消費條件。如不斷完善鄉鎮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利用互聯網構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效利用數字圖書館和電子公共閱覽室實現遠郊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共享。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減少閑置率,通過政策推動公共文化資源集聚區域釋放空間溢出效應。
[1]杜洪策,賀苗苗.濱海新區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研究[J].求知, 2016(5):57-58.
[2]眭海霞,陳俊江等.文化消費如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成都為例[J].開放導報, 2016(3):88-92.
[3]何昀,謝遲,毛中根.文化消費質量:內涵刻畫、描述性評價與現狀測度[J].財經理論與實踐, 2016(5):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