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英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高速運轉的工作狀態,教育也隨之提出了新的口號——“高效課堂”。但是,我們過于強調課堂效率、容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需求。例如,藝術教育的關鍵是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呢?在實踐中讓美術教育的節奏慢下來,讓我們的美術課堂多一些積累,多一些感悟,美術教育將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
我們的美術課堂上,教師太著急,而在這急的背后,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迎接檢查、為了應付聽課觀眾……學生的主動和興趣變得遙不可及。一節課下來,有的學生對內容尚不熟悉,卻要求他們有創造、有情感、有生活!
我們呼吁慢課堂,并非要一味地放慢節奏,慢不是怠慢,不是磨蹭,不是拖泥帶水,不是降低效率。做好慢課堂,教師要從備課環節著手思考,要精選練習內容,這樣就要求教師事先要熟悉整個藝術教育體系,熟悉各個專業、年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教材體系及相互關聯,并能根據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如設計板塊中有三個內容分別是設計郵票、設計藏書票、設計參觀券,這三堂課看上去不一樣,實際上在制作形式、設計思路、工具材料都極為相似,如果平均用力,勢必造成每個內容都只是粗淺的了解,無法深入。故此,我們可以整合教學內容,在第一課時將三種形式同時做介紹,并讓學生熟悉他們之間的異同,然后詳細地介紹設計方法、制作步驟、熟悉工具材料,嘗試繪制某一種草圖,課后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資料,進一步修改自己的設計;第二課時時,則安排學生用展示、研討等方式進一步修改設計,課后可以用各種材料嘗試制作。諸如此類,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對重點知識、重要技法詳講多練,使得教師講授理論時間縮短,同時通過對比教學,能讓學生更為明白三者的差別,還能通過網絡、生活等多渠道去獲取信息,自主創作。
慢是感悟,慢是發現,慢是尊重規律,慢是潛心修煉。美術教育猶如植物生長,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心呵護。我們所見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與作品,往往不是學生自己的思考與表達,我們不禁思考藝術教育到底要給學生什么?是熟練的技巧、漂亮的畫面,還是藝術素養?
在大班的藝術教育中,學生層次不一,興趣各異,個體差異很大,教師要適當放慢課堂教學節奏,遷就學生,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內在體驗,分層設置教學目標,讓學生逐步完成,逐層上升。同時,教師講授難點要放慢語速,讓學生充分理解消化,課堂提問也要慢,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呈現的問題多一點,學習將更會深入,教師在等待中欣賞學生的精彩生成。
教學要像放風箏一樣,教師把線拽在手里,任由風箏自由飛翔。美術課我們堅持“寧停三分,不爭一秒”的原則,給學生們留足思考的時間,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在相互討論,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腦子里細細碎碎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相互交融、相互驗證,在這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去體會材料的特殊性,領悟新技法的獨特效果,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自由地表達,從而掀起學習高潮,使學生在自然的動態生成中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絕佳境界。
慢不是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境界。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耐心和耐性;慢,需要寬容和等待,它是一種潛移默化式的過程,讓這個過程放慢一些,再慢一些,讓靈魂跟上思維跳躍的節奏,讓藝術植根心靈深處。
多媒體應用有著傳統教學無法替代的優點,在提倡高效課堂的時代,多媒體成為“搶進度”的最佳手段,效率的確是需要關注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為追求高效就忘記教育的本質。在現今課堂中多媒體應用顯得有些泛濫,因為有了多媒體課件,教師必要的講解沒有了,必要的板書省略了;學生的自我獲得沒有了,思考的時間被剝奪了。課上幻燈片像放電影似的稍縱即逝。多媒體能給學生更多的視覺信息,讓教學內容顯得更加直觀、準確,但不能泛濫。巧用多媒體是一門技術,學生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大量的多媒體信息,會讓學生失去思考的動力,也就不會有體會與感悟,教學成了學生被動接受。沒有主體的參與,必然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這是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曾有專家指出,一堂好課應該只有8~10張幻燈片,在教學中才會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教育是一門藝術,優雅而緩慢,它能喚醒學生的成功感、幸福感、歸屬感。我們期待美術教育的慢課堂常態化,少一些浮躁與功利,多一些傾聽與等待,讓藝術去喚醒學生內心,激勵學生創造,迸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