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昊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伴隨著精準扶貧和脫貧政策的貫徹實施,據2017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報告中指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
為此,不少高校組織大學生深入基層,走進貧困山區,開展相關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中,以山區支教為代表的社會實踐活動最為普及。大學生自愿組成支教隊伍,利用各自的專業優勢給貧困山區孩子們講授知識、輔導功課。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幫助當地群眾在精神上建立戰勝貧困的信心,在思想上樹立自立自強的脫貧觀。雖然未能直接改變偏遠鄉村的貧困現狀,但對于提升貧困地區的教育脫貧意識具有很大的作用。不少大學生還開展了家訪調研工作,以最直觀的方式深入基層,了解農村基層群眾的生活疾苦。大學生在家訪工作中統計相關數據,形成調研報告,在返校后根據調研報告和研究數據展開相關的課題研究活動;并對家訪調研中的貧困家庭進行相關的幫扶計劃。大學生家訪工作的開展對于減輕國家精準扶貧壓力、促進扶貧工作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落后地區的村民缺乏教育、知識水平有限,他們對于精準扶貧和家訪調研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很多村民誤把大學生開展的家訪調研工作認定為由政府所開展的精準扶貧項目的前期預熱。部分村民在大學生家訪時會故意夸大家庭的經濟困難程度,并且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要求家訪的大學生返校后幫他們進行扶貧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訪調研數據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主觀上,家訪工作者的個人情感因素和主觀判斷會影響他們對于家訪數據的統計和評估。客觀上,鄉村的風俗習慣、社會風氣、地理環境都會對家訪者本身安全造成影響。由此,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推進家訪調研工作,成為大學生“三下鄉”活動中一個急需思考解決的問題。
沙柳村位于松桃縣西北方向,距松桃縣城10.3公里。是一個擁有2400人口的少數民族村落。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以在家務農和外出打工為主。青壯年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該村的留守兒童現象和空巢老人問題均十分嚴重。該村有一所小學,名為沙柳完小。共有在職教師14人,學生260人。2018年1月,在筆者所參與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共對沙柳村具有代表性的65戶學生家庭進行家訪調研工作;并最終確定20戶家庭為后期重點資助對象、2戶家庭為特殊資助對象、43戶家庭為不需要資助對象。
本次家訪工作的重心在于對第一次家訪過的對象進行回訪咨詢。筆者對某一重點資助對象進行回訪后發現,真實的家庭情況與之前的家訪數據不符,出現家訪信息不對稱問題。筆者通過客觀數據分析(包括:“該生”學習成績差、主動性不高、家庭環境一般)得出結論,該生不應納入重點資助對象。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加大了回訪工作的困難度,同時也損害了選定重點資助對象的公平性,而這些問題往往產生于缺乏家訪工作經驗的新手。
1.加強對大學生家訪工作的前期培訓
在“三下鄉”活動開始之前,對家訪工作的初學者進行有效的家訪技巧培訓和模擬試驗。面對家訪對象,家訪者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詢問;面對緊急情況,應該如何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增強初學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減低他們在前期家訪工作中的錯誤率。
2.明確重點資助對象的衡量標準
衡量標準是理性杠桿,避免受到家訪工作者的主觀臆斷和感情色彩的影響。重點資助對象應符合兩點要求:一、受助者成績優異、在學習上有進取心;二、受助者家庭困難急需資助,并以家庭實際經濟情況為標準,包括: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居住條件、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家庭重大意外事件(自然災害和人為因數)、家庭對孩子供讀意愿、負債情況和還債能力這七大方面。
3.“以老帶新”的家訪調研模式
采用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工作者和兩名新工作者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目地是在工作中“老人”可以向“新人”傳授家訪心得和工作經驗,讓新人盡快熟悉和掌握工作流程和具體操作方法。“以老帶新”的家訪調研模式是一種循環有效的工作方法,其積極有效地推動了大學生家訪調研工作的有序開展。
4.重點資助對象評估需加強橫縱對比
家訪者在與團隊內其他成員進行重點資助對象的評定時,需加強橫向和縱向的分析,以立體思維方式進行相互對比。其中,衡量標準是固定不變的。在橫向研究上,要保證衡量標準的科學性,避免經驗主義。在縱向研究上,要把個別特殊家庭情況放入整體水平進行研究。如果在討論中出現意見分歧,應將決定權交予團隊負責人定奪。
高校組織大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給予大學生一個深入國家基層的實踐機會,讓他們正確了解國家實情和社會貧富差距。并且讓他們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大學生深入基層體驗農村貧困生活,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可以鍛煉生活技能、磨練意志,也能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明確青年學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縮短社會貧富差距的新時期歷史使命。
首先,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高知識群體,掌握著最前沿的學術知識,是中國各行各業的人才儲備資源。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到地方貧困縣開展教學工作,滿足了當地學子對知識的渴望,改善了當地教育資源短缺的現象,也為中國公益教育事業添光加彩。其次,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人的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具有很強的社會公共形象價值,他們參入社會實踐活動、奉獻青春、服務社會,給廣大青年人樹立榜樣,號召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公益,為中國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輸入新鮮血液。
“三下鄉”活動在大學生的寒暑假時期展開,時間長度在15天—1個月左右。大學生利用過短的時間扎根農村,無法深入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對于服務對象也無法做到長期準確的了解和幫助。很多大學生深入基層,在“三下鄉”活動中與貧困學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在15天短暫的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大學生背包返回城市,貧困學子依舊留在農村,兩者之前的聯系最終越來越少,最初所想要達成的一對一幫扶意愿也未能實現。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三下鄉”活動中很難提出新穎、有效的方法論指導村民擴大生產、創造有利于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價值。
家訪調研視角下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研究,將家訪調研工作和“三下鄉”活動進行了巧妙的結合和相互論證。通過家訪調研工作這個獨特的視角論證了“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同時,結合實際分析了大學生在家訪調研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措施。面對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層出不窮的社會矛盾,國家應該為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健全長期有效的發展機制和法律保障,并將“社會實踐-人才培養-貧困幫扶”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貫徹到實際操作中。
[1]翁楚歆,曾振寧,蘇銘.精準扶貧視野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研究[D].科技風,2017.3.
[2]廖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及其問題研究[A].消費導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