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婷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獨立學院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辦學模式,它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之處在于它能夠將普通高校優質的資源與自身人才培養目標有機結合,從而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針對獨立學院的特點和辦學宗旨,亟待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實現長久發展。
“雙師型”教師至今學術界沒給出統一的概念界定,但是根據廣大學者的研究他們普遍認為“雙師型”教師實際上就是復合型教師,他們不僅具備其他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教師資格證、相關專業技能資格證書,具備符合專業要求的理論知識、技術和技能,最主要的是他們對生產、管理以及服務等過程非常熟悉,能夠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并能對實踐產生指導。
眾所周知,獨立學院是以培養滿足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這就決定了它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師隊伍建設必須符合人才培養的需求,必須具有特色。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對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決定著獨立學院的生存和未來發展。只有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才能提高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培養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隨著獨立學院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度的不斷提高,一些獨立學院逐步建立起“雙師型”教師隊伍,但現狀并不容樂觀,有的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和不足,亟待我們解決。
一是對教師的培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大多數教師比較年輕,具有較高的學歷,具備淵博的理論知識。但由于大多數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獨立學院工作,一般都缺乏實踐經驗和扎實的實踐能力。教師們平時也是注重理論的積累,對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足。
二是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1]
三是缺乏科學的考核機制和完善的激勵機制。大多數獨立學院對教師的考核仍在沿用普通高校的機制,注重教師科研水平、發表論文的數量以及承擔的課題情況,然而卻從未涉及過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使得大多數教師缺乏增強自身實踐能力的積極性。
針對目前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不足,筆者結合實踐,提出了獨立學院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有益策略。
一是轉變傳統觀念,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培養。獨立學院要積極轉變傳統觀念,既要注重對教師理論研究能力的培養,也要有意識地培養教師的實踐教學綜合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讓年輕的骨干教師到相關企業培養、鍛煉,參與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教師們深入地了解企業對新技術、新技能的實際需要,從而有針對性、有側重的開展實踐教學。同時,可以不斷完善學院內部對教師培養的模式,通過“傳幫帶”,讓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年輕教師傳授真經,通過他們之間的交流,讓年輕教師認識到自身的短板,從而在“傳幫帶”活動后有側重的彌補和提高。
二是堅持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有機結合。獨立學院要立足本院實際,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科學進行“雙師型”人才培養。將青年教師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通過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有機結合的方式,確保“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壯大。
三是重視培訓,為更多教師提供培訓機會。隨著知識的逐步更新,教師們需要通過培訓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獨立學院高度重視培訓,積極爭取培訓機會,選派教師參加骨干教師培訓。獨立學院可以指定相應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可以與選派的教師簽訂服務協議,在教師獲得“雙師型”教師培訓資格證書以后,相應費用可以全部報銷。否則,相關費用自行承擔,并賠償學校相關損失。[2]
四是研究探索獨立學院內部激勵制度。獨立學院未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決于“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因此,獨立學院要探索制定內部的激勵制度,通過完善職稱評定、晉升,切實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待遇,增強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內在驅動力。
總之,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獨立學院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也是獨立學院未來發展的需要。只有高度重視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斷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完善內部機制,讓教師具備成為“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提高人才的實踐應用水平,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滿足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才能實現獨立學院的長足發展。
[1]王鵬.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探索.科技經濟導刊,2016(33):200-201.
[2]潘慎,韓衛群.獨立學院“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與培養策略研究.科技視界,2016(13):18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