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璇
(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教學質量是立校之本,教務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和核心環節,在高校管理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高校教務管理水平高低和質量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教學質量,反映出學校整體教學工作的狀態[1]。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高校“雙一流”目標建設。除了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師資隊伍外,更需要建設一套完備高效的教務管理體系,培養一支高效、高素質的教務管理隊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際化辦學深入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方式和授課形式也逐步變化,高等教育朝著多學科、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使得高校教務管理工作也呈現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2]。因此,認清當前信息化、國際化、多元化的形勢背景對教務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積極思考和研究提高教務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加強教學監督和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通過互聯網隨意挑選課程和教師,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也可利用互聯網發布自己制作的課程供學生學習。“互聯網+教育”明確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用戶體驗,具有開放、自由、平等、協同等特點,可能極大程度影響高校的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組織管理。當前MOOC(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簡稱慕課)、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等課程形式的出現挑戰并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習將變得更加主動、便捷,更加充滿個性化。這些課程的出現及其逐步引用到課堂教學,必將要求高校教務部門調整和改變高校教務管理方式,以適應新的課程體系。
國際化辦學是提高高校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國際化辦學除了要求生源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及師資國際化外,還需要辦學理念、要素和行為跨越國界。這就要求對應的教務管理工作和人員也要國際化調整。生源的國際化要求教務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語交流能力,能及時溝通和解決問題。課程名稱和內容設置最好符合多語種配置,教務系統設置也需要按要求進行調整。在“一帶一路”等政策引導下,國際化辦學必將深刻地影響高校教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推動我國高等教務管理的創新。
學分制的全面推行,增大了學生選課自由度,無疑會造成一些課程的開課、選課產生困難。自由選課也會因選課期間大量學生登入教務系統,造成服務器的癱瘓。跨年級、專業、學科、甚至跨校區選課,容易出現課程沖突。此外,近年來踐行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也給教務管理帶來了挑戰。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學生學籍管理模式往往導致班級人員調整較大,學籍管理難度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務管理的困難,這些辦學方式的改變對新形勢教務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以人為本,站在學生和教師的角度,設身處地為師生考慮。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全心全意為學生解決。按照事件的輕重緩急,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工作次序。針對每學期的重點工作目標,提早制定周密計劃,增強主動性和預見性,理清工作頭緒,按部就班開展工作。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化信息交流工具發布和管理教務信息,建立快速的師生溝通平臺,提高教務管理和服務質量。
由于高校普遍對教務管理工作人員的選用要求不高,導致人員隊伍來源渠道龐雜、能力素質參差不齊、梯隊結構不合理、人員間知識結構參差不齊。事實上,教務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廣、事務繁瑣、工作強度高、并且責任重大等特點。因此,建設一支素質能力強、技術能力過硬、人員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團結合作的教務管理隊伍,是提高教務管理工作效率的必備條件。在引進人才之時,根據學院和系部教務管理人員現狀,結合校情,適當引進一批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強、專業背景接近的管理類人才。學校應提高對教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在崗位待遇、職稱晉升和教育培訓等方面提高相應獎勵措施,增加人員編制,緩解教務工作人員壓力。
教務工作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務管理人員通過不斷學習,接受新的知識,提高教務管理技能。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在職教務人員的師資培訓,組織工作人員去優秀的高校去學習他們的工作經驗,加強與兄弟院校間的交流,拓寬視野,吸取精華;另一方面,加強校內教務工作人員的交流,以座談會、茶話會等形式交流管理經驗、總結得失和歸納方法。此外,應利用閑暇時間加強自我修養,學習管理學、教育學、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加強外語學習,提高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以應對國際化辦學的要求。
[1]李殿云,徐源.教務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3-14.
[2]唐志榮,余旭鋒,雷彩虹.新形勢下提高本科教務管理工作效率的策略[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