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馨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0)
意識形態,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是觀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非人腦中固有,是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反映特定意志的價值體系。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潛移默化的結果。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如今,各國之間的對抗,更大程度上體現意識形態的對抗,西方國家起源早,發展快,利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不斷地向我國輸入他們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從而給我國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將成為未來我國高校的重點研究課題。
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任務。只有思想健康,所做的決定才會利于他人,利于國家。因此,對于西方國家的網絡意識形態的滲透,關鍵是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接觸新生事物能力較強,他們可以較快的捕捉時代前沿信息,我們也應根據這一特點,選擇他們較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提供專門場所,根據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面對面交談,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焦慮,及時排解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通過不斷地交流、疏導,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讓他們成為一個內心健康的大學生。然后,鑒于心理問題有些私密,可以借助互聯網,建立網上論壇、博客,組建QQ群、微信群,進行線上的交流和討論。借助互聯網的虛擬性,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大學生問題。借助網絡的交互性,不僅進行師生交流,而且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進行思想碰撞,彼此學習,共同進步。借助網絡的開放性,學生可以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同時,提高自己辨別思維能力,加強自身思想政治學習,不易被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影響,更好地應對當今網絡意識形態的挑戰,成為一名優秀大學生。
開展網絡意識形態危機教育,是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網”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首要任務,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普及危機及應對知識,建立相應的制度機制,進行相關的危機預防演練,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危機意識,提升危機應對能力。首先,學校應做到預防應對教育,通過借助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觀看各種紀錄片、各種媒體宣傳片的形式,讓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進而提高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視。然后,開展危機應對的現場教育,通過在學校進行的演習,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身感受,在實踐中增強危機意識,更好地預防網絡意識形態危機。最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規觀念教育。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健康培訓等活動為大學生營造氛圍,幫助其更好地應對危機,解決危機;法律法規是規范行為的利器,學校應定時開展網絡法律法規教育,教導學生在進行網絡活動時,自覺學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將網絡與法律結合,更好地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危機教育,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提升網絡應用的安全性。
建立高校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組織體系是打造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保障網”的第一要務。有了嚴格規范的組織管理體系,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就整體學校而言,首先,應由相關部門出臺應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對校園內出現的網絡安全事件進行分析,制定處理方案。其次,學校各部門包括宣傳部、思政部、保衛處等應服從黨委意見,統一規劃部署,成立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分管各項工作。如:宣傳部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宣傳、教育;思政部應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衛處應履行提前規劃各種演練,以及事故過程中保護學生安全等職責。通過前期規避預防,加之后期處理解決,進一步完善學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機制。
前期組織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后期校園網絡管理工作隊伍的具體實施。建立從上到下的校園網絡管理工作隊伍管理機制是完善校園網絡管理工作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高校領導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增強領導意識形態責任教育,同時高校老師在日常工作中傳遞正確的網絡安全觀,輔導員和學生干部也應加強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了解,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其次,加強校園網絡隊伍的建設,提升校園網絡技術水平,對校園網絡中的信息進行核查,篩選不合格的網絡信息,為學生提供健康、安全、文明的網絡文化,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重點在于: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法律法規,二者缺一不可。網絡道德規范,由一定社會環境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系。因不一樣的社會環境,我們國家應該具有適用于我們國家的道德規范。
因此,對于西方網絡意識形態的滲透,進行道德規范和道德輿論宣傳是最有效的手段。而網絡法律法規是借用法律更加強制的手段,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抵制西方網絡意識形態滲透。道德與法律雙管齊下,將更有效的維護網絡環境。
網絡世界覆蓋范圍廣,涉及內容多,應用人群多,造成網絡信息多樣,我們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任何我們想要的信息,這難免會對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網絡復雜性,也造成網絡管理的艱巨性。但為保證高校大學生所獲網絡信息的科學性,高校必須做出努力,針對校園網絡,建立嚴格的校園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科學防御體系,通過體系防御和控制不良網絡信息在學校的傳播,為同學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校園網絡覆蓋范圍較小,涉及人群較少,因此更易管理。高校應建立嚴格的監控機制,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園網站的傳播,建立師生監督機制,對于出現的不健康網絡信息,及時揭發和舉報,人人努力,構建文明的校園網絡。同時,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保證網絡環境的健康化、科學化。
校園網絡信息危機預警系統是面對危機、及時處理網絡危機的重要保證。高校針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應建立相應的危機預警機制,針對現實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相關人員應及時了解搜集網絡信息,跟蹤調查網絡輿論,保證輿論的正確性,適時做出危機預警,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在危機預警發生后,學校應該掌握主動權,通過校園網等網絡平臺穩定學生情緒,防止網絡信息危機更大范圍的傳播。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網上傳播成為主流,各種新聞事件的發生和傳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傳播。因此,學校應重視網絡傳播,重視學校校園網的搭建和管理,盡可能地通過校園網傳播健康的網絡信息。同時,不管科技多么發達,網下傳播仍然是學生進行信息交流的手段之一,學校也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傳播文明向上的網絡信息,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網絡信息交流。網上與網下相統一,共同促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1]黃美娟.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14-17.
[2]閆利穎.全球化視野中高校網絡文化安全的困境及其對策[J].農業教育研究,2015(04):28-31.
[3]舒剛.風險社會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的治理機制創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9):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