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文化館,甘肅 金塔 7353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種記憶和存儲,對文化和人類的文明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歷史參考意義。然而,縱觀全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看出人們過于追求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忽視了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一定的困難。新時期,數字化的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有利的時機,十九大召開也提出了文化創新、文化繁榮的發展目標。新時代,要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繁榮發展。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是通過手工采集、整理、歸檔,工作量大、任務重、效率低,很難有效地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率。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龐大的挖掘研發工程,涉及的信息量大、資料多、分析多,并且存在著不同的形態和體態,通過人工采集、整理、歸檔,并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傳統的人工采集、整理、歸檔方式也很難全面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面貌,只能通過片面的視頻、音頻、圖片展示相關的文化內容。例如民族音樂的保護工作,通過傳統的保護工作很難展示民族音樂的魅力、音樂及文化價值,也更難對民族音樂進行改進和創新。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與歸集提供重要的辦法和技術手段。近年來,三維掃描、動作捕捉、3D打印等數字化技術廣泛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極大的幫助。這些數字化技術能夠將傳統的文化更加形象地展示給觀眾,也能夠更加全面地整理歸檔。另外,數字化技術具有記憶存儲的強大功能,可以將文檔、圖片、音頻、視頻及模型有效的存儲,并且建立詳細的檔案,根據資料的類型建立分類,便于資料查找。數字化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工作提供極大的幫助和技術支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變得更加容易。
目前,我國各省市級政府都建設有博物館、文化館和圖書館,對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積極的貢獻,也有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開放。由于人們的工作等各方面原因,對博物館、文化館和圖書館內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較少。因此,為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受眾中的影響,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應該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建立完善的數字博物館,并且由博物館、文化館和圖書館三方建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資料進行收藏、管理、展示,以互聯網地方式傳遞給受眾,并開通科研、教育等各種增值服務。數字博物館的建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空間和手段的拓寬,通過虛擬的數字世界了解當地及其它地方的文化和歷史的發展,了解一些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數字化可以通過精美的視頻、圖片和音頻向受眾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足受眾閱覽的需求和要求。數字博物館是打破空間與時間的一種網絡知識傳播平臺,是擺脫傳統博物館受地點、時間、空間受限的束縛。
三千年華夏文明的發展,我國文化形式多種多樣,文化內容也豐富多彩,并且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文化單位的工作職責,也是全社會公民的義務和職責。通過數字化技術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使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完整的歷史發展狀況和相關資料,盡可能地挖掘該物質文化遺產所有的信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保護形式就是全員參與其保護工作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實現不同區域、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工作。數字化資源數據庫的建立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單整理和歸檔,而是要運用科學的方法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從而給人類歷史和文化未來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
非物質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全社會公民熟知并了解其歷史發展狀況。例如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或者一些民間技藝,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培養出更多的繼承人,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數字化技術是目前文化傳播的一種有效的工具。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具有龐大的粉絲量,對于文化的傳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可以及時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傳遞給受眾。例如某種民間技藝的挖掘整理研究,文化館可以通過對其研究的進展進行實時更新,并且上傳高清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信息,讓受眾第一時間參與到其研究過程中,這會給受眾一種強烈的參與感,將有效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
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工作一項艱巨的民生工程,是惠及每一個社會公民的文化事業。因此,文化館等文化事業單位要以身作則,引領全社會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為我國文化大繁榮的目標作出積極的貢獻。
[1]郭炯.中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1):127-130.
[2]諶良汶,靳陽春.微信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淺析寧化祁劇的傳承與發展[J].新媒體研究,2017,3(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