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5)
(一)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醫學院校從大一年級開始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由低年級到高年級涉及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解讀、簡歷的制作、模擬面試、就業信息收集、創業、就業程序等內容,雖在理論上體現了階段性地循序漸進,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沒有精細化的符合就業指導課程的現實要求。
(二)教師專業性、穩定性不夠
大部分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由行政人員或輔導員擔任主講教師。一是對就業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熟悉和了解程度不夠透徹,二是行政人員或輔導員的職稱到副教授或教授的少之又少,加之這些人員存在流動性大,學緣結構單一等現象,專業性和穩定性無法保障。
(三)課程設計中重就業指導輕職業發展指導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大綱內容主要聚焦在如何就業,即就業前準備和面試技巧,幾乎忽視了學生入職后的職業發展與規劃以及如何維持職業的穩定。
(四)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目前大多高校就業指導課堂仍然采用教師理論授課、學生被動聽講的“填鴨式”學習,導致就業指導實效性減弱。特別是純理論授課部分,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很難被教師調動。
(五)缺乏“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
社會對醫學專業學生在專業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上的期待更高,而醫學院校專業課任課教師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的缺失與輔導員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指導性缺失的矛盾影響就業實效。
(一)從課程體系上來說,對于高職醫學生來說,純理論講授的大班上課已不再吸引學生,若能適當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指導才能達到該課程的目的。除此之外,就業指導課程也應該與其他專業課保持一致,應更多向實踐課傾斜,強化其可操作性。
(二)從師資隊伍來說,只有不斷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性,保證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才能從更根本上保障課堂的鮮活。特別是增強專業教師與就業指導教師的互動性,增強專業課堂上就業指導的滲透性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就業。
(三)從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來說,以學生為本,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在教學手段上,建立并不斷完善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案例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效率,多采用事例教學方法、情景模擬法,多讓學生自己進行頭腦風暴,小組協作,自我展示等,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多的參與課堂,實現教學成果的進一步優化,這也應是今后就業指導課改革的前進方向。除此之外要圍繞學生就業心理成長過程設計教學,既關注學生當前的就業情況,又關乎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與穩定。
(四)從專業特性上說,解決好專業課任課教師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的缺失與輔導員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指導性缺失的矛盾,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高校教師“全員育人”功能,培養好學生的硬素質與軟能力,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供給側改革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是高職教育職業化專業化的必然選擇,高職醫學院校就業指導課程“供給側”意識淡薄,只有從供給側入手,與時俱進,多措并舉,“精準性”與“精細化”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深入推動就業指導課程改革,才能更好的為學生就業服務。
[1]李頌梅.高職院校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5).
[2]曾敏.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3).
[3]段寶海.淺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7(01).
[4]李冉,聞明晶.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7(19).
[5]覃浩.供給側視角下高職就業指導課程的缺失與重建[J].教育與職業,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