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金秀
(山西省朔州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從2015年山西省朔州市被確定為全國唯一整市推進的草牧業試點市至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充分發揮朔州黃金養殖帶和生態畜牧養殖的區位優勢和基礎優勢,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按照“立草為業、以草促牧、種養結合、以牧富民”的發展思路,開展“糧改飼”,發展草牧業,推動農牧結合、草畜一體化的生產格局,草牧業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進程。
據統計,2016年底,朔州市奶牛存欄量、肉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8.7 萬頭和591 萬只,90%的成母牛、70%的肉羊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標準化養殖小區達到702 個,對牧草的需求潛力巨大,為以畜定草、草畜結合、調整種植業結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5年,朔州市種草面積49.0萬畝,其中青貯玉米30.0 萬畝,苜蓿7.2 萬畝,燕麥草11.3 萬畝,完成青貯量85 萬噸,涉及收貯企業(合作社)161 家;2016年,全市種草面積增加10 萬畝,完成青貯量105 萬噸,涉及收貯企業(合作社)236 家;2017年,預計全市種草面積累計達到77 萬畝,其中青貯玉米45 萬畝,苜蓿17 萬畝(2016年留床12 萬畝),燕麥草15 萬畝。種植總面積比2016年增長18.5%,飼草種植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15%以上,是2014年的4 倍多。預計全株玉米青貯量將達135 萬噸。
發展牧草加工企業12 個,牧草收獲服務組織112 個。全市青貯收獲機械由2015年的300 臺套增加到533 臺套,日收獲能力5 萬多畝;牧草收獲加工機械由空白增加到現在的50 臺套,日收獲能力0.5萬畝。
由于全株玉米青貯和優質飼草的使用,奶牛年產生鮮乳平均達7.5噸以上,日增生鮮乳3 千克,一大批園區(養殖場)突破30 千克,平均乳蛋白率3.2%以上,乳脂率4.0%左右,生鮮乳質量明顯提高,每頭泌乳牛每年降低飼料成本1 200元;6月齡羔羊體重平均增加2.5 千克,脂肪含量明顯下降,品質明顯得到改善,每只羊增收30 元。
預計2018年,全株玉米進行青貯后,可減少秸稈產生量17 萬噸。同時,養殖場為周邊種植區域提供有機肥,每年糞肥沃田總量達到280 萬噸,50 萬畝土地得到改良,秸稈量減少和糞污資源化再利用,有利于地力和環境的保護。
據測算,在平川區,種植青貯玉米、苜蓿分別比種植籽粒玉米每畝純收入增加約300 元和400 元;在山坡區,種植苜蓿、燕麥草比種植燕麥每畝純收入增加約200 元。
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特別是中央、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是推進草牧業發展的前提。
發揮畜牧產業優勢,根據飼養畜種,優化區域布局和產業布局,明確草牧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通過宣傳引導企業、養殖場進行優質飼草收貯,打通草畜通道,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草牧業可持續發展。
龍頭企業的建設和塑造是整個產業鏈條最重要的一環。著力培育以古城乳業集團、山西雅士利為主的乳品企業,以懷仁金沙灘、金藝、五洲等為主的羔羊屠宰加工企業,形成一批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對擴大朔州市畜產品的市場知名度、提高占有率、帶動畜牧養殖快速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在草牧業實施以來,一批龍頭企業在繼續發展主業的同時,增加優質牧草基地建設、牧草加工等內容,促進了種、養、加、銷的深度融合。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發展草牧業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力爭補足短板、協調發展。為此,朔州市采取多種措施,強化科技服務能力,提高草業發展水平。
2.5.1 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
朔州市畜牧業生產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但在草業發展上起步較晚,水平偏低,為彌補朔州市草牧業研究機構空白,經政府部門多次溝通和努力,成立了山西省生態農牧研究院,為朔州市草牧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5.2 積極推廣牧草生產新技術
一是提高牧草加工機械生產性能。通過與德國克拉斯農機、北京中機美諾、上海紐荷蘭等知名農機企業的溝通和合作交流,選擇適宜的機型,提高全株青貯玉米籽粒破碎程度,減少飼草浪費,提高飼草消化率,增加奶牛生產效益;二是探索性開展苜蓿青貯試驗。朔州市在苜蓿收獲加工方面,由于雨熱同期,造成第二茬苜蓿干草加工難度大,為解決這一瓶頸,在苜蓿種植基地開展為期一年的半干青貯試驗,取得成功。
2.5.3 加強區域合作交流
一是各農牧部門通過聘請專家對規模種植戶從牧草選種、種植、病蟲害防治、加工等技術方面進行培訓和現場指導,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由草業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提供跟蹤服務。二是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強區域合作交流。朔州市級領導多次組織市縣(區)農牧部門和相關企業負責人深入安徽秋實草業和北京克勞沃公司等大型草業公司進行考察學習,借鑒其它省市草牧業發展先進經驗。2017年,甘肅亞盛田園牧歌草業集團深入朔州市朔城區金土地農牧公司3 000畝苜蓿基地和善陽農牧公司4 000畝苜蓿基地考察,表示將進行合作,為朔州市提供苜蓿種植、收獲加工、青貯等技術指導和服務。
良好的畜牧產業基礎是朔州市實施草牧業的先決條件,也是拉動草業快速發展的源動力。為此,推動草牧業持續發展仍需不斷擴大牛羊飼養量,加快規模養殖場的建設。在奶牛生產上,盡管全市奶牛養殖基本上實現了入園入區規模化飼養,但是原先建設的場區生產設施陳舊,需進行升級改造;在肉羊生產上,尚有30%處于散養狀態,人畜沒有完全分離,疫情防制困難,設施落后,效益低下,需加大棚圈建設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推進肉羊向集約化、標準化發展,為優質飼草在肉羊上使用奠定物質基礎。
朔州市常年肉羊飼養量650 萬頭左右,年出欄肉羊400 萬頭左右。2017年通過優質飼草肉羊飼喂試驗,羊肉品質明顯提高,經濟效益顯著增加。建議推廣優質飼草使用,提高朔州市羊肉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帶動草牧業的發展。
隨著苜蓿、燕麥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現有機械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成為制約朔州市草牧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同時,由于牧草收獲加工各環節所需的設備多、投入大,絕大多數農戶無力承擔。建議加大機械購置補貼力度,切實解決牧草加工難題。
現代化草業發展離不開規模化經營。目前,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部分農民存在“惜轉”現象,再加上流轉過程中程序、內容、行為等不規范,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流轉信息體系尚未建立,大面積土地實際流轉困難,致使朔州市苜蓿和燕麥草種植地塊碎片化嚴重。建議自上而下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規范交易行為,加快土地流轉步伐,促進草業有序健康發展。
牧草種植、加工和銷售是草產業不可或缺的環節。草產業作為朔州市新產業的內容,經兩年多的時間,在牧草種植方面取得較大突破,但在其余環節還很薄弱,特別是銷售服務組織的缺乏,使草產品供需雙方得不到及時有效溝通,草產品不能及時銷售,增加倉儲和運輸成本,最終增加了商品草成本,加劇了銷售難度,為此建議盡快組建服務隊伍,徹底打通供需通道,努力實現就地加工、就地銷售。
牧草營養價值指標是定價的主要依據,也是產品銷售的重要標識。由于山西省沒有有資質的草產品檢驗機構,且外出檢測不方便,因此,朔州市現有草產品沒有營養指標檢測報告,得不到使用者的認可,增加了銷售難度。建議根據現有儀器設備,申辦檢測資質,成立檢測機構,解決朔州市草產品的“身份”問題,為產品對外銷售鋪平道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