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閱讀三個“不……乎”,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蝕骨的快樂。愛學習并且努力實踐之;重樂群,經(jīng)常有朋友來;能寬宥,有彬彬君子之態(tài)。
這句話有三個層次、三種景象,展示了一個老師應有的生命狀態(tài)和生命境界。
作為老師,要愛學習,這是從師的基礎(chǔ)。“學”與“習”是兩個概念。古人稱理論知識的訓練為“學”,稱生活實踐的體驗為“習”。“習”字早期甲骨文寫為(羽,翅膀)(口,鳥窩)。造字的本義:幼鳥在鳥巢上振動翅膀演練飛行?!墩f文》“習,數(shù)飛也”。從“學”與“習”的演變來看,兩字的意思逐漸不分,從孔子的“學而時習之”開始,后逐漸演變?yōu)槲覀兘裉斓膶W習了。其實“學”和“習”是人們吸收知識的不同行為,不同的階段?!皩W”偏重于知;“習”偏重于對所學知識的反復;學是前提,習是鞏固。只有學才能了解廣闊的世界,增加自己的人生半徑和文化視野;只有習才能深刻,才能感受、體悟大千世界的幽邃和密妙,也才能把知內(nèi)化為能、內(nèi)化為素養(yǎng)?!爸泻弦弧辈皇且粋€老師應有的素養(yǎng)嗎?學與習完美結(jié)合,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學問層次不是快樂的事情嗎。
作為老師要善于樂群交友?!秾W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有人依據(jù)孔子的話產(chǎn)生的背景推測說,當時孔子的學說不被人接受,并且經(jīng)常被人攻擊,所以,對有朋友來訪就表現(xiàn)出極大的快樂。這樣的推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撇開這些,我們可以這樣想象,大凡思想處于高層階的人,其越不被人理解,所謂的“高處不勝寒”是也;越是具有高端思想的人,其越孤獨。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愿意完全孤獨。天才的孤獨是思想不被人理解。作為老師,我們不應怕孤獨,因為孤獨是創(chuàng)造的孵化劑,我們更應學會相處和交友,通過交流、碰撞促使我們的學識提升,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
作為老師要做寬容的君子。中國人的人格高標就是“君子”?!爸袊幕娜烁衲J竭€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大、滲透最密的,莫過于‘君子’”。什么君子德風、君子懷德、君子成人之美等等,都是人們對君子人格的崇尚。作為老師,什么是我們的君子之風呢?寬容是一種態(tài)度,是人類文化傳承的美德,是心靈的最高境界;寬容,給學生以溫暖;寬容,讓師生間充滿愛;寬容,是心靈的美好,是人性的大度,是陽光的溫暖。作為老師,面對不知、錯知的孩子,能做到“不慍”就是一種寬容,就是“懷德”的君子。我們不應該有如此追求嗎?
對于《論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們說孔子是個好老師,為什么是個好老師?從這開篇的格言中,我們是否能感受一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