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楠 楊 潔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醫院作為醫療診療機構,應對患者的人身和財產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而對于醫院安全保障義務的界定,法律上沒有相關的規定,學理上也存在爭議。司法實務中發現,醫患雙方往往對醫院應盡義務的范圍存在爭議,當遇到患者在醫院受到損害的案件時,醫院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就成為了雙方爭議的焦點。隨著城市、農村醫療工作的普及,此類案件的數量開始呈上升趨勢,卻始終沒有相對清晰的審判標準,間接導致醫患關系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因此,需要對醫院的安全保障義務進行研究,尤其是對醫院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進行研究,來解決醫院與患者在這一方面產生的矛盾。本文將充分分析醫院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范圍,來進一步明確醫療機構應盡的安全保障義務,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于安全保障義務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1)安全保障義務,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法律關系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給予關照和采取措施以保護其人身、財產安全的義務;(2)安全保障義務,是指從事住宿、餐飲、旅游、娛樂等經營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應承擔的,在合理限度范圍內的照顧、保護顧客或參與活動者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的義務。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醫院作為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應為安全保障義務的義務主體。
筆者認為,醫院安全保障義務權利主體的范圍,應為基于正當理由進入醫院的消費者、潛在消費者和進行探視、照顧等活動的人。消費者與醫院簽訂醫療服務合同,消費者作為安全保障義務的權利主體是不存在爭議的。醫院作為一種特殊的機構,潛在消費者抱著救治的心態來醫院,考慮是否建立醫療服務關系,醫院也應對其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對于進行探視、照顧等活動的人,應視為醫院在與消費者建立醫療服務關系時,醫院提供給消費者一種允許探視、照顧的服務,該服務包括在相應限度內保證其人身、財產安全。因此,進行探視、照顧等活動的人應屬于安全保障義務的權利主體。
醫院的設施設備除了應該符合《消防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法律的規定、符合工程質量管理標準,還應遵循醫院的相關建設規范。根據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在門診、急診和住院的主要入口處,必須有機動車停靠的平臺及雨棚,設置的坡道不得大于十分之一,門扇宜設觀察窗等。醫院是醫療診療機構,醫院的患者都會有一些身體上的不適,在比較虛弱的情況下就診,就需要醫院嚴格遵守相關行業規范,為患者提供相對舒適、更為安全的環境,以保障患者就診時的人身安全。
醫院的設施設備與其他場所設施設備的不同之處在于,醫院是用設施設備來對患者進行治療,這就對設施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對婦產科病房的規定為,產科應該設置產前檢查、待產、分娩、隔離待產、隔離分娩、產期監護、產休室等用房,洗手池的位置應時醫護人員在洗手時能觀察臨產產婦的動態;重癥監護病房(ICU)宜與手術部、急診部臨近,并應有快捷聯系;心血管監護病房(CCU)宜與急診部,介入治療科室臨近,并應有快捷聯系等。醫院需要滿足國家以及行業對于設施設備的規定,以保障醫院在診療治療的過程中可以為患者等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醫院大部分設施設備在投入后都需要進行長期的使用,醫院相關部門需要定期對其進行清洗、保養,應定期組織設施設備的檢查與維修工作,以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醫院在考慮設施設備的維護周期以及維修工作的實施時,需要充分考慮醫院診療治療的職能,不能簡單的同普通的設施設備一樣對待。設施設備的維修,也不應干擾到正常的醫療活動。
醫院擁有很多大型檢查化驗的設備,有對人造成輻射或者傷害的可能。醫院的許多科室,也不允許非工作人員進入。因此,醫院應就相關設備和科室的情況進行提示或說明,明確標記“禁止入內”、“禁止觸碰”等提示語,以免對患者的人身安全造成損害。由于醫院的設備具有專業性,而患者對專業的醫療知識了解甚少,醫院要充分考慮這一點,通過采取將專業術語通俗化以及醫院人員的值班看管等措施,來防止患者誤入、誤碰。
除此之外,醫院還需要將醫院環境中可能導致患者受傷的其它事項予以告知。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態比正常人要虛弱,更容易跌倒、從病床墜下以及更易發生突發情況。醫護人員應該在患者就診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充分告知患者應該注意的地方。對于行動相對不便的患者,醫院需要說明哪些區域地面光滑不宜行走;對于需要在病床上長期療養的患者,醫生需要叮囑其翻身的時候不要墜床;對于容易出現緊急情況的患者,要講清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該如何按按鈕,如何尋求幫助等。應充分考慮患者情況,嚴格按照行業內分級護理的標準,確定護理等級,配備相應數量的醫護人員以及安排相關護理事宜。
應在其能力范圍內,保障患者等人的人身、財產免受第三人的侵害。醫院屬于高人流量的場所,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來實施犯罪行為。醫院應注重安保工作的落實,配備足夠的安保人員、制定嚴格的安保規則。醫院中存在一些相對封閉、不對外開放的場所,家屬及探視人員無法入內,醫護人員也會有暫時離開的時候,安保人員要重點注意保障這些場所的秩序,防止不法分子入內盜竊或者影響患者的治療。
醫院具有服務管理方面的安全保障義務,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義務也是存在限度的。筆者認為,這一限度應以理性人的能力及判斷作為標準。要認識到,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醫療活動的時候,會進行醫療設備的調試、醫療工具的更換與照看一定數量的患者,必然無法注意到患者的一舉一動。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下床散步、找家屬尋求心理安慰、去衛生間等時間段內,醫護人員是不必一直跟隨的,醫護人員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陪同,情況特殊的患者除外。在患者精神狀態正常的情況下,如果患者不聽醫護人員的勸阻,在醫院有關人員無法時時注意的情況下,堅持進行對自身造成損害的活動,如自殺、自殘、接觸對人體有害的化學藥品等,醫院不應因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承擔責任。認為患者一旦發生自殘、自殺,責任就在醫院,這一觀點是不合理的。患者都是帶有各種疾病的,都會有痛苦感甚至絕望感。客觀來說,醫院里所有的患者都有采取各種各樣方式自殺或自傷的可能。醫院僅僅是一個提供治療服務的機構,要求其對進入醫院的每一個人都進行高度的監護,是過于嚴苛的。從實際可操作性的角度上講,醫院只能對表現出臨床癥狀不穩定或者情緒狀態不穩定的患者提供實時監護,其無法對在醫院進行醫療診療活動過程中的全部患者進行看護。醫院的經濟基礎和人員數額上,也無法滿足對全部患者提供這一服務。因此,醫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推廣實時監護這一服務。由此帶來的問題,不應算作醫院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
由于缺乏對醫院安全保障義務的規定,現實中所帶來的問題與矛盾已經越來越凸顯,明確醫院的安全保障義務已經成為眼下一個重要的課題。對醫院的安全保障義務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醫院更好的提供醫療服務,也有利于安全保障義務的權利主體了解醫院應盡的義務從而更好的維權。長遠來看,有助于完善醫療方面的相關法律規范,給司法實踐中發生的案件一個相對穩定的判決標準,維護法律的公正性,穩定性。讓社會對于醫院的安全保障義務有更為理性客觀的認知,最終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解。
參考文獻:
[1]謝延平,徐青松.淺議醫院的安全保障義務[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01).
[2]王陽,李欣慧.關于醫療機構安全保障義務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院,2016(05).
[3]張潔.患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思考[J].中國病案,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