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范仲淹、富弼等人在改革中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等十項措施,前五項措施主要是針對建設一支高效廉潔的官僚隊伍,從教育培養到科舉選拔,從考核升遷到整治貪腐,從推薦有才能的人到平均公田養廉,范仲淹的措施其實成了一種行政體制改革,后三條重點是促進農業生產,為了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頒布一套考核官員獎勵農民的配套制度。最后通過覃恩信和重命令兩項以保證朝廷的各項政策得到貫徹落實。
精貢舉這一項,據《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記載:“三曰精貢舉。進士、諸科請罷糊名法,參考履行無闕者,以名聞……”①范仲淹提出地方一級考試,不用把考生的姓名密封起來,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方便考官知道考生是誰,從而對他以往的履歷、平行能力等等進行全方面的考察,但范仲淹想的過于簡單了,這在官本位的獨裁專制社會中是行不通的,名字不遮,考生家長很容易找到考官。也就是說,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制度設計反而為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提供了方便。范仲淹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這觸及了讀書人的利益。因此,改革的反對者絕不是少數朝廷保守派官員,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士大夫階層就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
改革歷時一年多,這對于社會來說確實是不小的壓力。本身這場改革就是在仁宗皇帝的急切催促下寫成的,方案剛剛擬定后不久,沒有經過認真研究,也沒有做好事先準備,急于求成的仁宗皇帝就下詔頒布施行,在新政的執行過程中會出現預備不足、準備不充分等問題,所以才會導致新政執行到后期無力應對。改革的成功依賴于社會基礎的支持,需要得到百姓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而這種社會基礎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范仲淹等人把改革變成了一種解決國家社會矛盾的手段,希望通過這次改革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是不太可能的。政令接二連三的頒布,大大超出了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在這短短的一時間想要革除積弊,解決問題,其實是犯了一種急于求成的錯誤。
關于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過后范仲淹也曾就此事深刻反思過這次改革失敗的原因,皇祐元年,范仲淹關于這場改革給他的好友葉清臣寫過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是:
“然國之安危存亡,系于其人。正人安則王室隆,正人危則天下憂,故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所以身安而國家可保,豈特厚于己耶?漢李膺之徒,黑白太明,而禁錮戮辱。雖一身潔清,千古不昧,奈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禍,漢室亦從而亡之。仆以為與國同憂者宜弗為也。”②
范仲淹在這封給好友葉清臣的信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有關慶歷新政的內容,但是字里行間有些話還是可以看出范仲淹對改革、對仁宗皇帝、對國家、對百姓確實是盡心竭力了,同時又把漢朝李膺當時所處的環境借喻自己的處境,黑白太明,而禁錮戮辱。這封信中也暗含著一個導致新政失敗的直接因素,往大了說是范仲淹改革觸及了大官僚大貴族的利益,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斗爭,往小了說就是新政遭到破壞,被誣觸犯北宋政治敏感區牽涉“朋黨”問題。
關于范仲淹等人的慶歷新政與朋黨問題,歐陽修還寫了一篇《朋黨論》,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修乃作朋黨論上之,曰:‘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③可以看出歐陽修寫的這篇《朋黨論》可以說明改革派并沒有結黨營私,危害國家危害百姓。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范仲淹與歐陽修都承認了朋黨的存在,這一點犯了仁宗皇帝的忌諱,改革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是利益所屬、權力斗爭的問題。范仲淹改革的關鍵點是靠人治來推行的,他的前提是人們會自覺地大公無私地去落實措施,但問題是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是自利的,在沒有權力監督,制度約束下,人們很自然地會做出有利于他自己的選擇,而置國家、社會、他人利益于不顧。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是靠幾位賢明的君主,仁人志士說改變就能改變的。這樣看來,范仲淹是在以一種微薄之力在與無形的社會機制進行斗爭,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還要和與自己意見相反政敵進行斗爭,這種潛在的權力斗爭,相互交叉,需要承擔失敗后果的則是改革派,所以,歷來銳意改革者的結果大都不是好的,但是這種憂國憂民,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的從政精神是值得贊揚的。
注釋:
①[元]脫脫等.《宋史》卷314列傳第七十三.中華書局,1999,12:8281.
②[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九《與省主葉內翰書》.
③[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5.中華書局,2004,9:3584.
參考文獻:
[1][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9.
[2][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