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任紅梅
教育家葉瀾說:“課堂應是一個可以求知并探索的地方,它應是充滿自由的,而在不斷的探索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發現。”小學生處于思維形成與發展的啟蒙階段,其思維品質的形成對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通過核心問題的設計來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唯有這樣,才能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教學的真正目的是既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還應該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數學這門課程在學生求學的任何階段,都是一門比較難學習、難理解的課程,它要求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且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老師不能夠采取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是要讓學生占據課堂的主體,老師設計好教學方案,適時點撥,讓學生自己“撥云見日”,這樣學生們不僅能夠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自覺地舉一反三,并且很好地調動自身的學習熱情,如此一來,學生也不會覺得學習數學有多么困難了,正所謂事半功倍。就如《圓錐的認識》這一章節,在上課時,老師可以利用學習圓柱時的知識做引,激發學生們對圓錐的好奇心,如此學生們就可以很好地思考圓柱與圓錐的區別,也會對圓錐有熟悉的感覺,那么學生們可以順其自然地去思考有關圓錐方面的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前預習一下圓錐知識,也將對課程開展起到幫助作用。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自身不感興趣的知識也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不能夠體會其中樂趣,就不會有熱情涌現。人的感情的產生需要一定的環境感染,如此興趣也會自然產生。同樣,數學教學也需要一定的環境氛圍才能夠讓學生主動投入其中,才會產生相應的興趣。好的學習氛圍就如同人們聽到一曲旋律優美的前奏,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自然就有了聽下去的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老師可以渲染好氛圍,奠定好基調,那么學生們的興趣自然會涌上心間,積極配合。就如《比一比》這節課,可以將課本中的圖片截出來,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一起觀察思考,并問學生:他們在比較什么?若是你在此情境中,會如何比較?這樣將圖片放大,并且讓全班同學一起思考,不僅效率更高,而且還創造了一定的課堂情境氛圍。又如《年、月、日》一課,老師可以問學生:如果三年過一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會是幾號呢?如此,學生們會對此“特例”十分好奇,自然就會有十分強烈的學習和探討的興趣,課堂也會有別樣的色彩。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這其中的道理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要學會合作交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有社交需要、協作需要和情感需要,這無一不需要人們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卻走不了很遠,在學習中就可以很好地體現出這一點,故步自封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而交流合作的研究往往事半功倍。在求學中,如果學生們可以積極地時常與老師交流心得體會,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但視野開闊,而且目標明確。同樣,同學之間的交流協作也會起到很好的查漏補缺的作用。就如《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原材料觀察研究,隨后以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們便會對長方體有或多或少的認識,正確的部分老師要及時贊同,而不正確的部分要鼓勵學生繼續認真思考研究。這樣既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和熱情,也給了學生一次良好的交流合作的機會,渲染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們也可以很好地從同學的身上學習優秀的習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學習若僅限于課堂,則孤陋而寡聞;若放眼于實踐,則博學而多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實踐出真知的問題,讓學生們可以盡可能多地進行實踐學習,這樣也有助于老師變換課堂教學模式,多進行探討研究,拓寬課堂教學范圍,發散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在為學生們選擇練習習題時,要有意識地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添加適量中檔難度的題目,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最后加入經典的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們可以提升思考的角度,拓展數學思維。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老師們可以讓學生們靈活運用課本中學習的公式來測量身邊的圓的周長,以此處理一些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而在教學中,老師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們對課本中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徹,從而對半圓的周長理解不到位,認為半圓周長就是圓弧的長度,而忽略了直徑的長度。那么此時老師們就要耐心地帶領學生再次認真認識并學習圓的周長的知識,也可以輔助多媒體軟件,向學生們形象地展現半圓周長的組成,讓學生們可以直觀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地進行導學促思。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問題的引導、情境的創設等教學策略引起學生的學習期待,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該把導學作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