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五汛中學 徐菊芹
有效的課堂是在達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能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數學課堂中,提問是建立師生之間交流的紐帶,促進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知識的本質規律。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生成問題,促使生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任務能夠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師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的注意力得以聚集,以發散思維主動思考問題。
為了使提問變得更加有效,讓學生給出較為完善的回答,就必須讓學于生,為他們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越長,他們回答的準確率也會越高。如果教師在提問后1秒即讓學生回答,他們僅能依據所學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式的回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無任何促進作用。而如果教師的候答時間在3秒或更長的時間,學生的回答質量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思辨性思維也會得到增加,會產生很多創造性的回答。如在蘇科版八下“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1)”的教學中,教者在引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后提出問題:已知反比例函數所取值的符號有何關系?此函數圖像分布在哪些象限?x、y可以取0嗎?函數圖像與x軸、y軸有交點嗎?當x>0時,隨著x的增大,y會如何變化?當x<0時呢?這個函數的圖像與x軸、y軸的位置關系有什么特征?問題的提出,能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思考等活動,讓學生發現反比例函數的一些特征。教師只有適當延長候答時間,才能讓學生的探索更深入,也為后面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打下基礎。
學生沒有問題,就意味著他們尚未深入理解,還未找到值得質疑的地方。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學習”的狀況,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自主質疑的意識。教師要從生活的角度搜集信息,重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些利于發現、質疑的直觀材料,啟發他們思考。教師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讓他們愿意學、樂于思、大膽提,從而形成不斷質疑的習慣。如在蘇科版八上《物體位置的確定》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跟隨鄭和下西洋,讓學生畫出艦隊首航全球的大致航線。此時學生提出問題:“在陸地上我們可以借助標志物來描述事物的位置及變化,但在茫茫大海上沒有任何標志物,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此時有學生利用地理學科所學的經緯度知識來解決同學的提問。教者以海上的臺風為例,讓學生充當小小預報員,描繪出臺風的移動路徑。我讓學生觀察描述臺風位置的數據以及臺風移動的路徑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表內描述臺風的位置的每對數據都相同嗎?”“每對數據所描出的點的位置相同嗎?”教師要撥動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提問、思考,促進問題意識的形成。
知識的習得不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傳授,學生通過人際間的協作交流,通過學習資料的利用,實現有意義的建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分享、溝通、爭辯,教師及時發現他們的新觀點、新問題。教師要針對學習的難點、易錯點引導學生交流探討,共同分析出錯的原因,并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如在蘇科版七下《同底數冪的乘法》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同底數冪的乘法與冪的乘方的內容相混淆,當學生出錯后,教者并不指錯糾錯,而是讓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學習更加深入、思路更加開闊,會有所思考、有所發現。
教師要依托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為學生提供提問的契機,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學生經常有折紙的經歷,在學習矩形的定義內容時,教者讓學生沿對角線對折矩形,讓他們思考重疊的部分是一個怎樣的三角形?可以根據矩形的長與寬求出重疊部分的面積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紛紛拿出紙張動手操作,參與小組的討論分析,發現重疊的部分是等腰三角形,可以根據長與寬求出重疊部分的面積。教師以問誘發學生的操作,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有些教師不管問題的難度,喜歡讓上課積極主動的學生回答問題,他們只想得到問題的正確結果,而沒有考慮到問題是否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的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能令絕大部分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回答問題,而不能面向少部分的優秀學生,讓大部分學生淪為“觀眾”,就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在主動參與問題的思考、回答中,會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立足生本,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要相信他們的發展潛能。課堂是動態發展的,無論教師的課前預設是多么充分,總會出現一些令人難以預料的情況,教師要讓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學情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把握,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能把握提問的層次,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予以簡潔而有效的評價,評價分為肯定與否定評價,如果肯定評價過多,學生易形成目中無人的不良習慣,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而過多的否定評價也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要因情、因時采用相應的評價策略,要關愛、理解學生,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培養學生提問興趣的激發,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評價具有引導作用,是對學生的回答予以回應,能顯示教師的教學素養。學生回答完問題后,都期待得到教師的肯定、贊賞,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要以贊賞的態度去觀察他們的成長變化,為他們進行“量體裁衣”的評價,以發散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師要把握好評價的火候,既要達到糾錯的目的,也要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對話交流,提出的問題要目標明確、突出重點,要留有充足的候答時間,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并進行必要的反饋,幫助學生啟憤發悱,構建深度思考的思維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