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三里墩校區 孫曉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能力。
其中,作為學生重要數學素養的數感,因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又難以標準化評測,致使不少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數感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尤其對于剛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一年級學生,老師多側重于數學知識的傳授,數感的培養往往容易被忽視。那么,該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數感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認識。
要培養學生的數感,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數感?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因為數感是一種感悟,所以它不像一般的數學知識那樣易于用語言來描述,更多地要靠學生自己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感覺,領悟數學知識間存在的內在聯系。數感的培養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有兩疊書,左邊的一疊是20本,右邊的一疊比左邊的多(大約是左邊一疊的2倍),問右邊的書大約有多少本?缺乏數感的孩子一般會隨意進行猜測,而數感好的孩子往往能根據圖感知“左邊的書大約是右邊的一半”,從而判斷出大約是40本。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數感的好差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非常大。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必須自己要意識到數感的培養對學生數學學習、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性,這樣才可能樹立起數感培養的意識,而不能只單純地重視知識的傳授,把數感的培養看成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數感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具有明顯的連續性,這就需要數學老師樹立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數感的意識。
數感的培養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它需要依托教學活動,與數學知識的學習交織在一起。可以說,每堂數學課都是老師培養學生數感最好的陣地。數感雖然不易于用語言進行描述,但它離不開老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例如在教學3+2=5時,面對教材中的情境圖,部分一年級的學生是這樣描述的:圖上的小朋友在澆花、圖上有男孩和女孩、有個男孩穿的是藍色的衣服……這是因為這部分學生缺乏數感,對圖中的數和數量沒有概念,不會主動用數字來描述圖意。當學生回答出“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時,很多老師覺得已經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就開始進入下一個步驟的教學,卻忽略了對學生數感的培養。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追問一句:“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和“小朋友在澆花”這兩句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借助這個問題,幫助孩子明確:數學課堂上的描述要從數學角度出發,在情境圖中找到相關的數和數量。這樣,學生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意識到要主動尋找題中相關的數和數量,從而形成學生最基本的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持續豐富的過程。對于充滿好奇心的一年級學生,老師應該借助多種形式進行數感的培養。
一年級學生因為年齡特性,對實物的理解要優于對圖片和文字的理解。所以,一年級的課堂上借助實物進行教學是非常普遍的,如常常會用到小棒、花片、計數器……借助這些實物,在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數感。例如在學習“12”這個數字時,教材先安排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這個過程是借助小棒進行的:先1根1根地數,數出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在明確1捆就是10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擺12根小棒,學生會選擇1捆加2根表示“12”這個數字。借助擺小棒,學生除了認識“12”這個數字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數字的感悟從一位數深入到兩位數,他們能明顯感知一位數擺的都是1根1根的小棒,而兩位數要用到一捆一捆的小棒。這樣,借助實物的直觀性,數感就在學生的心中悄悄“發芽”了。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更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游戲環節,例如在學習10以內數字的分與合時,就安排學生分花片、玩數字卡片、“猜猜我把10分成了幾和幾”等各種游戲。在玩這些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們總是顯得興趣盎然。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對數學的感悟會更加深刻。此時,老師再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總結,對學生數感的形成會有更大的幫助。
小組合作是目前課堂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原本只有師生交流的單一課堂模式中加入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產生的感悟會惠及小組的每個成員。每個學生除了能獲取自己的數學感悟之外,還能吸收來自其他組員的感悟,眾人拾柴的優勢不言而喻。此外,學生之間以屬于自己年齡階段的語句進行交流,會大大減少理解的難度,老師只需要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進行必要的點撥和糾偏即可。
數感,是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素養,它從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產生,反過來又會促進數學知識的學習。一年級的學生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及早地、有意識地培養數感對孩子學習數學具有重大的意義。只要我們老師從一年級開始抓好數感的培養,就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發掘出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