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高三(1)班 盧一笑
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問題出現:x2=1,則x=1;3+4=12,3+7=11,33=9,是我們真的不會算嗎?我們往往得到的結論是:我粗心了。寫到本子上的時候沒有覺得是錯的,直到老師把叉號打到作業本上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兒出錯了。天天錯,天天改,天天改還是天天再錯。看一看又把題抄錯了,上一行是加12。下一行就變成加2;草稿紙上寫的是對的,但是往本子上寫的時候就抄錯了;算出來選C,但是往卷子上填的時候就寫成B了;7>5都知道,但是9-2 8-3(比較大小)往往就又算錯了;點落在坐標軸上,很多學生的印象就是點落在x軸上,而忽略了對y軸的考慮。到底原因出在哪兒呢?為什么看似簡單的問題,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卻都看查不出來呢?通常的答案是粗心。
但仔細想想,錯,歸根到底還是對知識沒有徹底掌握,或是只了解表層意,沒有理解根源。有些題錯,原因就是在基本的概念上含糊不清。還有一些題錯是沒有理解出題人的意圖,換句話說,就是對考點考綱不清,再進一步說是對課本內的基礎知識認知不夠。一些題目不能很快明白運用所給條件,這也是對條件所包含的知識不能靈活處理,其實也可歸為知識的理解不深入。這些基礎知識概念還沒有理解,在頭腦中沒有形成體系,再做多題,效果甚微。如果這樣,就要從推導開始,重新梳理課本內的知識。
完成一道題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學知識點開始,到嘗試運用它,靈活轉換它,腦海中留有印象,再到審題時調動所學知識,有條不紊地一步一步書寫過程,處理問題。得出結論后再重回題目檢查思路、步驟、計算。如果是選擇、填空題,還要注意填涂答題卡的正誤,如果是大題,要注意關鍵步驟是否書寫規范,卷面是否整潔,是否有總結的語句。經過這漫長的過程,才可以完成一道題,無論中間哪步有問題,都會導致題目結果出錯。
就上面的問題,我們分析一下。比如x2=1,則x=1。我覺得孩子從幼兒期一直到小學畢業,基本上一直接觸的都是正數的范圍。十幾年養成的習慣突然之間加進了負數,一下子不是很容易接受的,所以在潛意識當中回答的問題都是正數,而忽略了負數的存在。真是“習慣成自然”。再看33=9,肯定沒有理解乘方的定義,按照小學乘法去做了,但是檢查的時候,往往還是檢查不出來是錯的。再看9-2 8-3(比較大小),不是不會算,而是在算左邊9-2的時候,直接是大腦當中直接閃過的是一個答案,緊接著再算8-3的時候,也是在大腦當中閃過的一個答案,但是當兩個答案湊在一起的時候,因為是一閃而過,所以兩個答案并沒有立刻記住,有的時候就填錯了。而老師并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兒,這個時候就應該讓孩子先算左邊的答案,并在算式下方畫條橫線寫出答案,右邊也是一樣,剛開始覺得麻煩,但是習慣了,準確率就會提高,慢慢的也就掌握了方法。這個問題在一至三年級數學作業及考試中一直存在,老師一直沒有把這個問題當回事兒。
就上面出現的各種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
我們知道粗心是從幼兒期開始的。幼兒期的孩子們讀書的習慣尚不成熟,所以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們而言尤為重要。作為家長,每天都要陪孩子讀書。長時間生活在一個充滿書香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就會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從而喜歡讀書。到了小學,老師就可以教學生邊讀書、邊思考、邊提問題。先粗讀,再細讀,再精讀。引導他們如何邊讀邊記,從而養成讀書動筆、讀書思考的習慣。這樣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做好摘錄,做好筆記。老師上課時尤其要注意個別學生“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不良讀書習慣。比如:3+4=12所產生的錯誤,就是讀題不細致,乘法與加法混淆。先讀懂題目,把重點的字詞勾出來,引導這道題思路的關鍵句勾出來,再去做題,這樣才能提高準確率。現在很多時候,學生在做題時先入為主的態度非常厲害,導致題目沒看完就開始做題,做錯時才發現原來題目讀錯了。一問經常說:“我以為是這樣的。”一定要重視閱讀。
在我們學習一次函數的時候,很多孩子往往忽略了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例,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只考慮的是一次函數,而忽略了正比例函數。在說明等腰三角形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分類討論。很多孩子對去括號法則掌握得也不是很透徹,往往做的是錯的。再比如,-22與(-2)2,只要做,基本上都是錯的。所以我老師一定注意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只要我們老師更改變方法,更新觀念,善于總結反思,反復講,反復練,一定會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
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的信息,萬事開頭難。學生只有通過審題,才能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準備。沒有審題的能力,就談不上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審題是很關鍵的。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做,我覺得這回考試挺簡單的,當時怎么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和學生都認為是不認真,粗心、馬虎造成的。其實不然,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它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得需要有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一個長期過程。
在日常學習中,我們常發現有的同學上課思維活躍,回答問題質量也高,但是做起作業來頻頻出錯,考試也得不了高分,仔細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乎就是一個老毛病——粗心。但實際上這不僅僅是粗心。上課時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全神貫注,能很快機械地完成老師所講的東西,但并不能熟能生巧。回到家之后,題目稍微做些轉換,學生往往就會出錯,因為他并沒有達到知識融會貫通的地步。所以并不完全是因為粗心導致題做錯了,而是在某些知識點的理解上還是有欠缺的,因此不能用“粗心”兩個字來掩蓋實質問題。必須做到課后及時反思,及時鞏固,及時復習,及時改錯,找出問題的所在,才能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才能在考試當中以不變應萬變,從而降低發生粗心的概率。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強調計算第一步準確率的重要性,上課的時候可以采取比賽的方式:看誰的第一步運算率最高。經常這樣做,到了三年級,孩子第一步的計算正確率能達到90%以上,從而為后面的計算奠定了重要基礎。
很多時候老聽到這么一句話:“老師,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我不會寫。” 說這些話的同學往往表現出:喜歡動腦,不喜歡動筆。喜歡走捷徑,不踏踏實實。翻開他們的作業,字跡潦草,歪歪扭扭,甚至缺胳膊少腿兒,錯別字兒成堆。書寫過程極為簡單,根本看不出思路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從小的書寫習慣沒有培養起來。對于他們而言,只要有個正確答案就行了,至于怎么來的沒有必要思考,從而導致寫作業或者是考試錯誤百出。這并不完全是由粗心造成的,而是書寫習慣造成的。所以應從孩子小時候培養怎樣寫作業,怎樣答考試卷,怎樣在草稿紙上演算,這都是從小學就要狠抓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書寫不合格,盡量減少粗心的產生。
很多時候不是由于時間不夠而沒有檢查的時間,而是由于平時我們的學習習慣、書寫習慣較差,導致考試時間不夠用,沒有檢查的時間。其實有的時候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養成好的復習習慣,及時糾錯,找出近期學習上所存在的問題,規范答題、書寫,肯定會有檢查的時間,從而降低題目的出錯率。
沒有一個孩子敢說他生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當中。現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較差,平時學得好,一考試就大腦一片空白,出考場就什么都會了。此時孩子會有很多的理由:被一道題卡住了,想了很長時間沒有想出來,所以后面的題就沒有來得及做,更別說檢查了。一考試就肚子疼,老上廁所,所以時間不夠用。還有些孩子知道明天考試,就跟家長說不舒服,明天不參加考試了。上面種種理由可以反映出: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非常差,經受不了挫折。其實這個問題只要在平時注意是可以解決的。首先,我們的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盡可能淡化分數對孩子的影響,及時幫助孩子分析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多鼓勵,多正面引導。把平時的作業當考試,把考試當練習,調整心態,這樣盡可能減少,考試對孩子造成的壓力。孩子考試的時候就能正常發揮,從而以考試來考查孩子平時的學習情況。
粗心兩個字說起來和寫起來都很簡單,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一種推卸。我們不可能回避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如果把以上問題都解決了,那么再說粗心是錯誤原因的次數也就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具體地說我哪一個地方出錯了。不回避問題,直面問題,我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