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桉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面對當前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的軍事變命,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推進我軍質量建設,做好新時期軍事斗爭準備工作,實現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關鍵是人才,基礎在教育。后備軍官訓練團制度被美國運用在四百多所地方大學中,海灣戰爭后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是勝過美軍西點軍校培養軍官的最好渠道。在借鑒外軍的一些經驗做法基礎上,我國開始了依托普通高校從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收培養和從簽約高校在校大學生中選拔培養國防生的嘗試。始至1998年,承擔國防生培養任務的簽約高校最多時達到118所,年招生量超過12000人。截至目前,全國確定招收國防生的地方高校有65所。時至本項目確定開始研究數月后,國防生招生政策調整如下:據2017發布的軍隊改革有關部署,將由定向招錄、全程培養逐步調整為面向地方院校畢業生直接選拔招錄,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政策。這樣調整,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擴大軍民融合的路子,更廣泛地利用國家教育資源,為更多想加入軍隊的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本研究重點對現有培養模式和現行制度問題進行總結,并且在研究過程中,關注了解該政策的調整對于國防生隊伍建設的影響,對舊新政策下的國防生培養模式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通過研究可知我國現行的高校國防生培養模式大致可概括為如下環節,即宣傳招生、日常管理、思政理論教育、軍政訓練、考核評估、獎懲淘汰、畢業分配、軍地銜接。盡管我國高校國防生培養成就較為突出,但是面對新問題與新局面,不可否認其培養模式已經難以涵蓋方方面面,因此系統分析其不足原因并進而探討其創新對策迫在眉睫。
根據對人才培養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把截至目前的國防生培養理解為“在法律、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依托教學力量基礎雄厚的地方高校,為部隊培養適應現代化國防建設和高技術戰爭所需的初級指揮和技術軍官,以及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采取的標準結構樣式和運行方式”。
依據以上界定我們就可以認定國防生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國防生培養制度政策和相關法律的支持下,以培養軍政兼優的后備軍事人才力量,利用優質的科學技術教育資源,結合軍政訓練、文化學習、考核評估、淘汰處分等機制約束來管理國防生團體的管理體制。
國防生的培養遵循一般人才培養規律。他們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進行長期教育和培訓的。在選拔人才后,他們通常都需要接受一系列相應教育,以掌握具體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素質和技能。
1、第一階段:引入期
國防學生離開原生家庭后進入學校,開始接受來自學校和軍隊的駐校選拔培訓辦公的室雙重領導,一切生活流程都依照半軍事管理。他們的身份介于大學生和預備軍官。這個時期是一個適應過程,在培養過程中,要鼓勵他們努力融入國防生集體,讓他們在了解部隊后,尊敬部隊,激發他們為國防奉獻的積極性和動力。
2、第二階段:增長期
引入期后,國防生開始適應新的環境,有了追求和目標。下一個周期階段是成長,在這個階段要求他們將重心放在勤學苦練上,力圖實現個素質有質的飛躍,達到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學識高度和技術水平。
3、第三階段:足月期
如果用嬰兒的成長來比喻,到了這個階段的培養就是指達到了完整的母體哺育,即處于一個足月期。這時成長對象的任務主要是豐富知識和提高技能,但不可避免地會在訓練對象的層次和質量上存在差距。這也將發生在國防生發展的這個時期,因不同個體努力和付出的不對等和一些作用的客觀因素,最終還是會在學習成績,體能,管理技能,社交技能等各方面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
4、第四階段:獲益期
獲益期又名收獲期,這個期間相對簡單,即在訓練階段結束時,彌補短缺。在這個階段,培養對象各方面都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高度,沒有再發展的壓力,往往就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在這個國防生培養期間,基礎培訓目標已經完成,但仍有必要找出差距,完善自我。同時,這一時期國防生素質水平較高,對于新兵,可以作為例子和模型來教導,發揮示標示優的作用。
基于研究需要我們問卷調查南京七所培養國防生的高校。這些高校包括南京大學、南郵電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采取線上交流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力求反映調查現狀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分析出國防生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由于招收國防生沒有完善的依據政策,也沒有明確的招生選拔和升學機制。此外,軍隊和媒體對國防生的宣傳沒有一致的體系,存在宣傳內容陳舊、協調不一、銜接不當、流于表面等問題。調查顯示出有44.5%的國防生報考是出于從小的軍旅夢和想為部隊建功立業,有29.0%的國防生是被家庭影響,而22.5%的國防生是出于好奇、為了緩解找工作的壓力與家庭的經濟壓力而報考該專業。
國防生不僅與當地大學生不同,而且與軍校學生不同,個性特征顯著。這些準軍官應該接受專門的思政教育。使用更具有針對性的政治教育教材,制定專門的思政教育制度政策對其進行管理,形成特殊的政治教育體系,并提供專業的教師,這些都尚未達到。
筆者根據實地調查發現,由于各地方院校的實際情況和各簽約單位的要求不盡相同,國防生管理尚未形成規范化的體系。各所大學的培訓強度差異很大,規定各異,甚至一些大學也不重視日常培訓。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國防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由學校負責,有的則全部由駐地選陪伴來負責;一些國防學生住宿集中,一些則分散在各個學院與普通大學生混合生活。雖然各種管理方式各有所長,但在管理制度上仍然比較混亂。
2008年5月10日總參謀部軍訓部暨總政治部宣傳部發布了《國防生軍政訓練計劃》和有關軍政訓練的規定,但是,目前全軍和武警部隊尚未提供針對國防生特點的培訓計劃和教科書,沒有更多的實訓體系。調查結果中反映有27.7%的被調查者認為系統性和針對性較強,對國防生軍事素質幫助較大,剩余72.3%的被調查者則認為重復性比較嚴重,各個年級的側重點沒有明顯區分;時間安排沒有切合高校實際,不夠合理;部隊干部帶訓時間較少,感覺學的東西不多,進步不快。
關于已被逐步淘汰或違規的國防生的定義和處理,可以依據關于追繳違約金和罰款的《國防生教育和管理規定》,但顯然實際情況紛繁復雜,如果在實操性與具體化上得不到提升,將難以提高國防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截至目前,針對國防學生的分配政策,招生選拔與分配職位之間并沒有真正的聯系。一位畢業的國防生在調查中表示:“如果非指揮專業國防生到部隊當排長,就是放棄了自己的特長,不僅浪費了資源,也不能更好地為部隊服務”。
從目前形勢來看,地方高校國防生四年本科教育培訓與分配后部隊訓練和使用的結合不夠緊密。特別是軍隊還沒有搞好國防生的再培訓工作。來自不同高校的國防生有一定水平上的區別,但到部隊后沒有被有效管理調度,“拿來即用”的普遍懶惰想法,準軍官和軍校學生畢竟存在差別,沒有因材施用將造成人才和部隊平臺的浪費。
針對當前國防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建立有效的制度機制。
教育部和總參謀部應制定招收選拔國防生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國防招生為名,建立有效的招生宣傳機制,有效提高生源素質。準確切入,把握招生規模,靈活宣傳辦法,擴大招生選拔的宣傳面,突出部隊成才的優勢,堅定考生報考國防生的決心和信心。
制定適合國防生特點的思政教育方案,建立切實有效的政治教育體系,堅定打好國防教育發展的思想基礎。搞活內外因子,清楚國防生身著軍裝不在軍營的特點,不斷形成聯合型思政教育,建章立制,因材施教;振興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運用靈活的人性化方法和手段,增強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體系性。
鑒于國防生的培養環境是在開放自由的大學校園中,行為活動相對寬松,組織應該理順關系、細化分班,從日常行為規范出發,通過學習條令和日常訓練明確規定,努力完善管理體系,培養良好作風。可以通過精簡關系來改善組織建設,通過權責細化進行詳細管理,并通過學習規定使之清晰和標準化。
重視利用正規軍事和政治訓練加強國防生的發展,做到“訓練等同管理,訓練推進管理”,調動大家熱愛軍隊和實踐軍隊的積極性,培養其“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作戰能力。完善軍事和政治培訓政策,為軍政素質打好堅實基礎,加大訓練支持力度。在訓練時期制定配套的訓練作息安排,合理安排內容,以靈活的標準因材施教。全力組織對國防生的護理工作,用人性化的關愛為他們排憂解難。
根據《國防生教育管理規定》,結合各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校的更具細致性與針對性的獎懲淘汰違約處理機制,既可以規范國防生的教育管理,又能增強他們的學習和訓練動力。例如可以實行單項優秀評選制;實行國防獎學金浮動制;淘汰處理與專業掛鉤制等。
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于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搞好軍地銜接,堅定不移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根據專業設置,國防學生應該學習哪些課程,培訓具備哪些技能,入伍前應該具備哪些文化體能素質都應該依據國防生的專業性質進行規劃設計。要提前搞好培養工作,不要搞反復建設,如果軍隊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再培訓,花費大量資源培養就將成為浪費,但一些基礎性和難點問題要反復加強,將部隊的軍事訓練及后期人才使用是這個國防文化中最關鍵的環節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