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普及,世界的交流已經打破了原有的種種限制,意識形態涌入、東西方文化碰撞使原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教育環境的限制逐漸消失。人民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前提下更加追求精神生活,對教育制度的改進、教育資源的分配有了更具體、更嚴格的要求,自媒體時代的技術革新對“95后”大學生產生了極大影響,追求獨立的人格要求,接受新鮮事物的開放程度都讓其對網絡和新媒體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依賴。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演變分為四個階段:1949-1956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創和借鑒階段;1956-1966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異化階段;1966-1978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停滯與無序階段;1978-1992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復和重構階段;1992年至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和改進階段。[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第四階段的主要傳播內容之一,預期主要傳播方式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社區育人和網絡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逐步發展,其一,理論研究逐漸深入,知網上2007年至2016年,關鍵詞為“網絡思想政治”的論文達1453篇;其二,思想政治網絡平臺不斷建立,很多高校建立了“紅色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微博賬號等。
大部分高校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針對性的培育、傳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存在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誤區,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整體概念。其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割裂為12個詞單獨的進行宣講和教育,忽視其完整性。再次,新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推廣時,存在其含義和道德準則混淆的現象,忽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2]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我們思考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怎樣培養大學生這些問題時,既要注重氛圍營造,又要重視觀念引導,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讓人信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價值”通過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展示,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有時最高層次的,有著統領地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內容都指明了方向。
國家層面倡導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具實操性,樹立正確的國家觀,“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青年個人理想的逐個實現。社會層面倡導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我們對美好社會發展的向往,更是大學生應該遵守的社會道德,大學生應先處理好個人得失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個人層面倡導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大學生應作為參照比對自身逐一檢查的標準,它凝練了大學生個人行為方方面面的基本規范,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執行的標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在思想產品方面表現為思想產品的影響力不夠,內容有理論但缺乏實踐性。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就要樹立理論自信,用有核心競爭力的思想產品提供更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正確觀念不斷內化,不斷輸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
組織傳播具備專門的分工,專業的管理和決策,具有嚴密的組織方式,學校教育屬于典型的組織傳播。除了學校教育,“父母親友”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傳播的主要方式。大學生在校時間長,與老師、同學交流較于父母更頻繁、廣泛,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常見的形式分課堂教學和課下活動兩部分,課堂教育主要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黨課、團課等來讓大學生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課下活動主要由班會、團日活動等第二課堂為主。
人際傳播就是指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傳播信息。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際傳播主要由面對面傳播和借助媒介傳播兩種類型。面對面交流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被傳播人的語言、神態、行為等,可以更加明確傳播效果,但面對面傳播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不同時間、地點或是溝通雙方的心理狀態都會對傳播效果造成影響;通過媒介傳播在早期主要通過QQ、e-mail等,現今網絡急速發展,微信、微博等不僅打破了距離、時間、國界等障礙,更是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客戶端兩端的對象可以是單人也可以是多人。高校思政教師授課、輔導員談心談話、同學之間交往等都屬于人際傳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存在于某一特定組織中的人際傳播,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例如黨課、團課的授課過程比較容易產生共鳴。
大眾傳播是社會媒介組織通過文字(報紙、雜志、書記)、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地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復制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此次統計指出,在大眾傳播中,接受者最常接觸的方式依次是:電視46.5%、網絡38.5%、書籍7%、報刊雜志5%、廣播2.5%、其他0.5%。高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平臺等媒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具體化為故事、案例等,以新聞、訪談、音視頻等形式展現給學生。
社交網絡平臺成為越來越多組織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的依賴途徑,信息在基于不同社交網絡建立的人類交往點、線形成的網狀結構中,依據不同路徑傳遞著信息。
互聯網融合了各種媒體技術和線上信息交互方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提升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隨之而來的社交網絡更是深受青年人喜愛。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簡稱SNS),常以社交網站的形式呈現,主要包括硬件、軟件、服務及應用,QQ、微信、微博等都是大眾常見的社交網站,近年來興起的知乎、豆瓣等具有社交網絡功能,但不以人際交往為主要功能的網絡平臺,也在一定群體中保持著可觀的用戶占有率。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互動平臺的設計也更加個性化,例如私信、送禮物、點贊、線下社交活動、開放性視屏直播等方式也日趨完善。不同用戶在社交網絡應用時會依據自身需求和網站所提供服務的緊密度來判斷,因此微信、qq空間、微博和知乎已經成為高校應用廣泛的社交網站。
因研究范圍限制,本文主要研究微信、QQ空間、微博和知乎這四個社交網站。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時通訊的軟件,分為手機版和電腦版,自2011年1月21日微信發布1.0測試版開始至2015年1月21日微信6.1版,功能在不斷的豐富,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支付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的方式添加好友或關注類型不同的公眾平臺,同時也可以通過支付功進行交易。微信占據的流量小,可以接受離線消息,支持多個系統運行,語音功能減少電話費用,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QQ空間(Qzone)是騰訊公司在2005年開發的一個展現個性,具有博客(blog)功能的QQ附屬產品。QQ空間上可以寫日志、寫說說,上傳個人圖片、視頻,聽音樂、寫心情等多種方式展現自己,用戶可以自己裝飾空間,用戶的好友基于QQ好友,并可以在空間自由交流。
微博,是以博客技術為基礎發展的新型社交媒體,其特點為微小、剪短、及時,微博發文限制140字以內,微博是自由開放度較高的社交平臺,好友并不局限于現實中已存在的社交圈。除此之外,微博的載體是網站的用戶界面,例如新浪微博、網易微博、騰訊微博等,增加了用戶自主選擇性。
知乎是問答類社交網站,除了在線交友互動的功能外,它添加了類似于百度知道、騰訊搜搜、搜狗搜索的幫助用戶尋找答案的功能,社交圈和社區好友關系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尋找答案的目的。知乎推出的時間是2011年1月26日,對用戶采取的是“認證+邀請”制度,知乎在主題討論時,用戶的思路傾向于擺事實講道理或引證、舉證,所有用戶不論是否注冊都可以看到全部回復。
為有針對性的提出利用社交網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方式對313名在校大學生社交網絡應用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試圖了解被調研者社交網絡的基本使用狀態和接受行為規律等。由于問卷發放途徑和研究條件的限制,問卷調查結果可能存在一定誤差,發放的313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本研究的全部313個有效樣本中,男性占56人,占總人數17.89%;女性257人,占總人數82.11%,均為18-22歲在校大學生。其中,大一學生占15.97%,大二學生占39.3%,大三學生占23.32%,大四學生占21.41%,樣本年級分布教為平均。樣本所學專業類型包含教育學、哲學、法學、工學、理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涵蓋了現階段中國高校的大部分學科。被調研樣本中,共青團員人數占85.3%,群眾占4.15%,黨員占10.55%。
近些年,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學校培養學生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本研究調研樣本中,91.05%的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見在全國運用各媒體各系統廣泛宣傳并未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達到100%,受訪學生中,通過思政課、思政班會等形式了解的有93.93%的同學,通過網絡等新媒體了解的有78.91%,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了解的有55.59%,通過同學、朋友了解的有33.87%,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學都使用了兩種及以上的獲取途徑,網絡媒體再了解途徑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通過訪談了解到,大部分學生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提法,但不了解其內涵。
1、社交網絡在大學生中用戶黏度高
用戶黏度是指網站使用者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在問卷中,100%的受訪者都使用社交網絡,其中在最常使用的社交網絡中,以微信為社交網絡平臺的占52.4%,超過被測人數的一半。新浪微博和qq空間的學生接受度情況大致一致在20%左右,而知乎作為新興的問答式社交網絡平臺,以其作為主要社交網絡平臺的學生占4.79%,約15人。
為了更加細致了解學生使用網絡平臺的狀況,針對學生各自使用黏度高的社交網絡平臺,問卷就使用頻次和具體使用時間也做了了解。62.62%的學生每天登陸社交網站5次以上,且都停留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其中從17:00開始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頻率開始增加,至20:00迎來使用的巔峰,巔峰使用時間持續三個小時至23:00。
2、社交網絡平臺上學生黨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作用不強
黨員的先進性不僅體現在個人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上,更體現在個人的帶動力上,好經驗和先進的思想如果不能有效的傳播,則只能提高自身而不能惠及大眾。本研究發現,不同政治面貌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中共黨員的了解度為100%,中共預備黨員了解度為92.9%,共青團員了解度為91%,群眾了解度為84.6%。但是通過spss的測算,受訪者的政治面貌與是否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性不強,說明黨組織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作用不明顯。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交網絡中傳遞效果差
問卷中,筆者設計了“是否會在社交網絡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信息傳遞給好友”的問題,通過該問題與“是否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交叉對比,發現,在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中有強烈傳遞信息愿望的同學約占51%,有10%的同學明確的表示不愿意傳遞。在不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學中,了解后有強烈意愿傳遞信息的學生僅占7.14%,如圖1所示。
4、大學生社交網絡上的行為特點
碎片化信息接收是大學生的主要數據獲取方式。本次調研中,51.12%的受調研者表示圖文并茂的信息會激發自身點閱興趣,其次,標題和發布者身份的權威性也是影響閱讀選擇的重要因素。從表1可以看出,新聞了解不論是在內容、功能還是目的等問題中都有70%左右的學生選擇,對比其他選項,大學生社交網絡的行為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社交網絡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新聞和維系朋友關系;二是信息接收時強調視覺感受,對圖片、視頻等接收度更高;三是針對社交網絡互動的功能,大學生主要應用社交網絡的人際互動功能,而信息互動功能應用較弱。

表1 社交網絡樣本行為觀測信息表

圖1 “是否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信息傳遞給好友”的交叉關系
大學生黨員是當代青年先進性的代表,由問卷結果也可看出黨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我吸收方面表現優異,但輸出所學效果甚微。首先,利用社交網絡信息開放程度高的特點豐富“學習型”黨支部內涵,建立支部微信公眾號或開辟黨支部微博,將每次黨支部的學習內容和心得體會及時發送,與其他同學分享,也接受監督。其次,利用社交網絡信息傳遞及時性的特點,將“服務型”黨支部落在實處,申請一個微信號,設立網絡黨員先鋒實踐崗,支部黨員輪流網絡“值班”,“值班”當天保證全天微信在線,隨時隨地回答同學的各種疑問。再次,利用知乎平臺,讓身邊的大學生體會“創新型”黨支部,創立黨支部知乎賬號,發布每日一問,從回答中看身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并且可以把握現在年輕人的興趣點,及時引導,對于誤區及時糾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已初步具備了網絡思維,在個人的微信、qq、微博等社交網絡上發聲傳遞正能量,可習慣性點贊,源于師生身份的消息屏蔽等形成了社交網絡信息流通的不暢。依據問卷分析結果,我們應從以下幾點來系統性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者個人社交網站,首先,充分利用學生17:00開始的課后時間,有意識的更新社交網絡平臺內容;其次,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關注的話題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題要多用網絡語言;再次,個人朋友圈、微博等不能總是轉發,而是要“以小見大”從自己經歷的小事中潛移默化的將理論具化為我們的生活感悟;第四,在擁有一定量固定閱讀者后,輔導員或是思政工作者應開辟個人公眾號,傳遞正向觀念給更多的大學生。
“95后”“00后”大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觀念,由問卷也可看出,他們關注的更多是我能得到的而非我可以給予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我們要培養學生有意識的傳遞個人正確觀念,在社交網絡積極發聲。首先,重視學生干部、黨員等學生中優秀代表的影響力,在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的前提下,擁有積極的傳播信息的態度和方式;其次,線上線下相結合,傳播信息的前提是先要對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去偽存真,而去偽存真的過程不僅需要理論的佐證更需要實踐的檢驗,輔導員、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真實見聞圖文并茂進行網絡展示,并組織相關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正確觀念的力量。再次,尊重差異,面對學生在社交網絡上的不實、負面觀念,要了解原因,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社交網絡文化。
社交網絡擴大了大學生的交際圈,越來越多的問題會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發生或被解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從理論和實踐上與時俱進,才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