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牧 蔣劭妍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在當前時代下,微信公眾平臺的利用更加廣泛,所呈現出來的社會意識、社會認知和社會價值也愈加深遠。微信公眾號借助于手機這一智能傳輸終端,以輿論交流為基礎,展現了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和時效性。
2011年,騰訊公司在QQ的基數用戶上,推出微信這一網絡交際軟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微信用戶數量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根據騰訊智庫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微信已經覆蓋了90%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了七億人次。在思政教育的受眾年齡上,有86.2%的用戶年齡在18——36歲之間。融入微信這一新媒體傳輸工具,能夠深刻的轉變思政教育的發展格局,通過信息的交互,使學生更好的實現信息的汲取和轉化。
探究微信等新媒體傳播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5年,黨中央已經將輿論引導和高校宣傳思想融合在一起,以此推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逐步加深思政工作和互聯網建設的互動,才能夠提高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積蓄的時代感、吸引力、影響力和創造力。為此,廣大教育必須要積極利用高效微信公眾賬號,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和導向,以此實現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深化轉變。
在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影響下,微信公眾平臺實現了更加深刻的關注和思考。借助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加深深度,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運用輿論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加深學生對社會知識的關注、對國情民意的判斷和對是非觀念的掌控。微信公眾平臺中滲透出來的思想引導,能夠積蓄強大的思想引領力量,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信念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現代社會中,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了學生日常接觸最為頻繁的工具。通過這一網絡平臺的構建,學生能夠接收到更加多元的信息,在對網絡通信的傳播上,實現了視野的開闊。通過網絡,學生在開闊視野的同時,能夠培養正確的社會觀念,幫助學生以更加理性客觀的思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視野和學習目標。
微信公眾號具傳播速度快、覆蓋面積廣等優勢,但是也呈現出了信息真假混雜等問題。為此,教師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性的將網絡中的熱點問題呈現在公眾平臺之上。通過信息的推送,將公眾輿論作為主體導向,把一些具備社會正能量的話題言論融入實際教學中,以此提高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教師要改變思政教育的枯燥性,將傳播途徑進一步拓寬。通過輿論導向,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正面的引導。將微信公眾賬號上的信息和校園主流文化融合在一起,從端正社會輿論風氣的角度上出發,緊緊抓出話語權,主動為大學生宣傳和弘揚思想內容,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革命文化和社會文化。
為了使學生能夠對思政工作保持更多的熱情,教師要積極圍繞微信公眾號開展隱形思想教育探討。通過學生的體驗、分享,能夠獲得更加深入的思想意識,逐步增加微信公眾賬號的定位和契合度。教師要在公共賬號的推行上,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人物案例、優秀故事,提高公共賬號對微信的吸引力。要借助于圖片、文章、影像的多面結合,充分考慮微信受眾的閱讀習慣。通過線上線下的相互融合,通過微信平臺發起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輔助傳統課堂開展“遠程教育”“直播思政教學”“紅色精神宣講”等信息的推動,使學生能夠給予平臺更多的關注。
大學生在參與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交流,逐步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學校應該編織一支能夠勝任思政教學、運營維護、統籌管理的高素質運營團隊,組織一支具有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的團隊。在公眾賬號文章的內容上,大膽吸收具有政治立場和學習熱情的學生組成校園公共賬號的運營組,以此科學的設定欄目導航、做好人員分工、后期維護等等。同時還結合當前熱點,整合時事、加強解讀,實現思政和微信賬號的全面融合。從學生黨建、心理教育、主體教學等互動上,鼓勵學生打破單項的傳輸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微信賬號信息過濾篩選系統。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思政教學中,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不受學生的歡迎,而微信公眾賬號這種富有時代價值的交互模式很明顯更受學生的歡迎。為此,教師要結合思政教育微信公眾號的傳播能力,在傳統教學中融入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積極以探究為主導的思想價值體系,將微信公眾教育模式實現深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