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燚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1)
近幾年,隨著廣播電視的高速發展,作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廣播電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做為文化事業組成的另一部分,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國民族文化越來越被大眾所熟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并且接受這些古老的文化。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民族的周邊產品開始變成了一系列的產業鏈,但是卻有很多失傳的古老技藝再也沒有人學會。而在《黔山獨秀》中,我想要通過表現選題內容,不僅介紹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的精美,更發掘這些非遺文化技藝的發展現狀和傳承。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步調,再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我們漸漸地淡忘了一些屬于我們的、特有的民族傳統。尤其是年輕的所謂“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一代,可能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一些傳統民俗風情,或者是很少有人愿意去花時間學習所謂的“老古董”。所以,在《黔山獨秀》中,我選擇了一些地方民族特色,將現實的狀況和歷史性以及趣味性相結合,突出人文的厚重和優雅,發掘民族文化的傳統魅力。同時作為一名傳播者,希望通過高速發展的廣播電視媒體平臺,將我們的中華民族特色更多的展現在觀眾眼前。根據受眾的需求展現節目內容,因為“受眾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是被動者。受眾并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有?!雹購亩M恍┱滟F的,稀有的民族文化更多的得以傳播和傳承,不要讓更多“美麗的風景”失傳。
現在市場上比較熱門的題材主要有人文、社會、自然與環境這幾大類型,它們不僅展示了豐富的人文風俗,同時也滿足了大多數觀眾追求知識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將各種豐富的元素巧妙地融入節目中,比如《經典人文地理》《舌尖上的中國》等等。這些有著所謂的品牌品質的節目的播出,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這些節目的拍攝對象往往多為風景名勝,名人名事等等,很少會關注到真正的“民間”以及“百姓”。因此,我在《黔山獨秀》中選擇了“花燈”“背帶”“鹽酸菜”這三個主要題材進行作品創作,是想讓觀眾了解到較為冷門的民間藝術。
《黔山獨秀》不僅想要向觀眾展示這些民族技藝的精美,更想要讓觀眾了解到它們背后的發展歷程,榮辱興衰,對它們背后的人文社會做研究。“只要專注于任何事物最前面的15%的工作,余下的85%就不費力氣了”②對于制作電視節目,這句話同樣適用。制作電視節目,“最前面的15%的工作”應該就是對選題的主旨和價值的挖掘。任何技藝的流傳都離不開城市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積淀,因此,想要更好的展現這些技藝,就應該更多的去尋找它們的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相關的人、事、物。
在前期策劃《黔山獨秀》時,我查閱了一些關于這次節目內容選題的文獻以及影像資料。花燈、背帶、鹽酸菜在一般人看來,只不過是民間,鄉村田里,平常人家的消遣娛樂、生活用品、日常小菜,但是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表現這些民間技藝的精髓就成了這個節目的重要目標以及價值。
獨山這個小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展現這些在獨山看來是平常不過的家常,不僅要體現出其本身的藝術性和價值,還要展現它們的榮辱興衰、保護、傳承以及社會原因和社會影響。
經過這些年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獨山人民的確已經開始重視這些非遺文化、民間技藝的發展、保護和傳承。但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是時代變遷,這些民間工藝的繼承人正在銳減,沒有人學習、傳承和保護。這些技藝將會逐漸被人們遺忘,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這個節目就是為了讓這些正在消失的非遺文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讓更多的人熟識,讓更多的觀眾關心這些非遺文化,認識這些技藝的價值,體現這些技藝的精髓。這就是我對于這個節目期許的價值所在。
“素材是指作家在進入創作之前所積累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未經選擇、是一種出于自然原始、零星分散的材料?!雹凼占x題素材是制作節目的首要任務。
此次選題素材來源于多種渠道:查閱與花燈、背帶、鹽酸菜等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影像資料,了解這些技藝的歷史起源;觀察當地不同花燈文藝團體創作、排練及演出過程,對不同類別的花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講述非遺文化技藝的介紹以及發展現狀等;咨詢當地民間藝人,民俗專家等,講述他們對這些非遺文化的認識、理解和希望;當地有關部門對非遺文化的記錄。素材收集的完成后,歸納總結,確立節目的內容和主題。
在完成素材收集后我發現,這些非遺文化雖然已經開始受到相關文化部門的保護,同時也在積極的宣傳發展,努力培養繼承人。但是盡管如此,這些非遺文化技藝的發展仍然是岌岌可危。老一輩繼承人相繼離世,年輕人對時尚的外來文化更加感興趣,極少有人愿意花時間、精力去學習這些“老古董”。發現這些情況后,我歸納出節目主題,呼吁更多的人去關注非遺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認識到這些技藝的傳統魅力以及文化內涵,為它能夠更好的發展和傳承盡一份力。
“電視采訪是電視記者運用攝像機采集、記錄新聞事實的過程”。采訪內容應該事先擬定了提綱,層層深入,遞進式地體現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深入的挖掘被采訪者對花燈等非遺文化的發展前景的看法。新聞采訪時體現了一個媒體人的綜合素質。例如片中獨山花燈老藝人羅濟群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由于長期從事文藝工作,性格很健談,所以,在采訪時,先以引導性的問題將羅濟群的話題引入關于花燈的內容,“記者要贏得觀眾的接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觀眾感到自己不是新聞現場多余的介入者……”④當羅濟群漸入佳境時,采訪就會順暢很多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采訪方式。帶著同樣的話題采訪不同身份的人時,盡可能自然的而不是生硬的把問題拋給被采訪者。采訪者和被采訪者自然交流,使受眾更專注于被采訪者的講述。正如肯·梅茨勒所說:“最好的采訪是那種忘記了布景、攝像機和所有的一切,完全沉浸于談話及所有的敏感問題中。”⑤
在本片的后期編輯中,我大量運用了紀實性較強的畫面,以獨立版塊,獨立故事的方式構成整個節目。盡可能的保留不同采訪對象的全部觀點,使用“無技巧剪輯”的手法,讓被采訪者的真實想法和狀態展現給所有人。在節目中,也極少采用生硬的淡入淡出的轉場方式,而是通過故事的講述來進行畫面的起承轉合。
1.恰當的解說詞
“在屏幕上,凡是能夠表情達意的一切聲音形態,諸如人聲、音樂、音響都可以稱之為有聲語言?!雹蘼曇粢彩潜磉_思想與主題的重要體現。恰當的解說詞會渲染本片的情感。解說詞要與畫面巧妙的結合,不是生硬的讀出稿子,要融入感情,根據內容有節奏的調整語速節奏的變化,盡量做到有節奏性,實現多層面、多角度體現主題的需求。
2.同期聲的配合及背景音樂的選用
同期聲的使用能夠充分體現節目的紀實性,為節目提供事實基礎,在《黔山獨秀》中,采訪各個非遺傳承人、從事者以及拍攝排練、表演現場,運用了大量的同期聲,使節目更加貼近現實,增添節目的表現力。
“電影背景音樂有時就像一條錦帶,把一些分散的、跳躍的鏡頭串聯起來,這就是音樂的綜合作用,是電影背景音樂獨具特色的功能之一。電影背景音樂對畫面的動作效果以及影片的時代氣息、民族色彩、民間風格方面做出了一定補充與闡述。”⑦所以,在后期編輯時,我精心選擇了與鏡頭內容相匹配的背景音樂。比如在講述花燈時,盡量選用與花燈同類型的音樂,突出花燈的獨特性與民族性;在講述鹽酸菜和背帶時,參考《舌尖上的中國》選用了一些跳躍性,歡樂性的音樂,表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根據一項關于中國紀錄片存在的問題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紀錄片題材單一,并且一味追求宏大敘事或獵奇邊緣化,遠離大眾生活,還有些人認為精英化傾向嚴重,過于高高在上。用具體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將節目串聯起來,展現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文藝活動,小吃和生活用品,激發觀眾的文化認同感。講述的不僅僅是普通事物,更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重視。
大型紀錄片的興起與熱播,使人們開始對社會現象和問題做出思考,電視的作用慢慢回歸到大眾傳媒。但是這類紀錄片都有一個統一的問題,它們的視角都是從國家、歷史這些高層面出發,遠離了百姓生活的樂趣。而在《黔山獨秀》中,我參考紀錄片的創作手法,將家鄉的特色融進節目中,將家鄉作為基點,把家鄉的事物順其自然由故事說出來,引發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
電視節目與本土傳統文化的結合,要重視當地的歷史人文風俗,還要把這一特征作為做好節目的出發點。傳統的文化特色,就是存在于當地獨特的歷史人文風俗中。它們培養了當地人獨特的審美情趣,也孕育了地域鮮明的民俗民情。電視節目與傳統民族文化的結合要做到節目內容本土化,能否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并感染其他地方的人們。應該注意宣傳和發揚當地文化,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來組織電視節目的內容與制作方向。結合事實根據,紀實的手法,傳播和傳承傳統文化,最大程度的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電視節目表現的內容貼近生活,才能被觀眾所接受。內容源于生活,真情實意的表達,才能將節目內容最大化的融入到觀眾的思想中,引發文化認同感。對于絕大多數的觀眾來說,衣食住行是他們生活內容,與這些內容相關的才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愿意關心關注的。
電視節目源于生活,立足文化土壤,揣摩觀眾的心理,順應市場環境,才能得到觀眾真正的關注,讓觀眾在欣賞節目的過程中達到傳播民族文化的目的。
在制作《黔山獨秀》這檔個人作品時,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個媒體人的不易。制作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對于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的缺乏。做這個作品鍛煉了自身的意志,明白了以后不管在工作、生活還是學習中,只有不怕困難,堅持奮斗才能取得成績。
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素材范圍的狹窄是這個節目的硬傷。并沒有達到一開始預期的效果,對細節掌握的不到位,這些都是今后需要提升和改正的地方。制作《黔山獨秀》是我對一段時間內所學所感的總結,同時也是作為一個媒體人的開始。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96.
②王小紅.電視頻道研發的三個出發點[J].現代傳播,2008,1:104.
③王蕊,李艷臨.電視節目設置與編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50.
④吳信訓.新編電視新聞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73.
⑤肯·梅茨勒.創造性采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02.
⑥張駿德,王晶紅,朱金玉.廣播電視新聞學務實教程[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241.
⑦孟翔,龔明華.論電影背景音樂的情感體現[J].電影文學,201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