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雪
(濟南市團校,山東 濟南 250000)
十九大報告中將我國社會現存的主要矛盾論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在我國已經成為總量上的經濟大國,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財產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國人民從建國初期只追求物質數量上的滿足逐步轉變為追求物質品質的享受,即人民從單純地追求基本需求的滿足轉變為追求更加充分的發展,這是更高層次的需求目標,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就是社會”[1],“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即人是社會的主體,人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但是這種創造又必須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創造,人與社會是交織在一切的,人在社會中,又在社會外。在社會外,是指人是屬人世界的創造者,在社會內是指人離不開社會。人與社會的這種既溶于內,又在外的關系,使得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進步”觀念的發展經歷曲折的過程,這與進步觀念本身需要不斷發展是分不開的,“之所以要批判進步現實與超前改造進步現實,是由于一定的進步現實總是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喪失進步性”[2],進步的現實是相對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進步觀念也必定是相對的。
之所以需要確立“社會進步”的觀念,是因為“進步觀念對進步現實本身,采取的是一種既肯定又否定的辯證態度……樹立進步信念,建構進步觀念對人與人類活動來說,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關乎人的生活和發展的大事。甚至可以說,沒有進步觀念的引導,就不會有社會進步的事實”[2],也就是說,確立一個“進步”的觀念可以引導更好的進步,確立一個“社會進步”的觀念可以更好地引導社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確立“社會進步”的觀念顯得必要又必須。
“與對歷史進步的懷疑主義、悲觀主義相反,馬克思始終對歷史的發展與人類的前途充滿了希望與信心。但是,馬克思的樂觀主義決不是一種盲目信仰和善良的追求,而是以歷史的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為基礎的”[4]。此基礎上,社會進步可定義為社會合乎必然性的前進發展,是社會由舊的歷史時代向新的歷史時代的轉變。社會進步的觀念是對人類歷盡曲折但總是在前進的事實的承認,是進步的社會力量所固有的樂觀主義的表現。我們應該避免對馬克思主義進步觀的誤解,馬克思主義的進步觀不是單純的“征服自然、人定勝天”,而是“一種實現了科學理性與人文價值關照的有機統一,并確立了以人為核心的進步邏輯”[2]。
社會進步有多重衡量標準,有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一般可以分三種評價尺度,一是生產力發展尺度,二是人的全面發展尺度,三是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尺度。
王銳生老師在《論社會進步的尺度中》,專門為生產力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做了辯護,他說,“科學的歷史尺度應當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以對評價對象的全面、科學的了解為基礎,是確定對的、客觀的、科學的尺度;另一方面它表達主體對評價對象的態度和選擇,帶有主觀性。這樣的尺度就是生產力”[5]。他從四個方面說明了生產力可以作為衡量社會進步尺度的原因,第一個是人類社會是一種物質運動形式,衡量其進步的尺度必須具有客觀物質力量,第二個就是生產力具有貫徹始終的進步性,第三個是生產力與人類社會都具有不斷變化的力量,第四個方面是生產力可以規定社會生活中其它領域的進步。而相比之下的其他衡量標準,比如以人性為尺度或以人的價值為尺度,則會陷入目的論中。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生產力的確是衡量社會進步的不可缺少的尺度,而且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時,則必須及時變革生產關系,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若不然,隨之而來的社會革命或改良就不可避免。
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人類社會雖是物質的,生產力雖與人類社會同樣具有進步性及不斷變化的力量,但社會終究是人的社會,人民是社會的創造者,尋找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也是為了能更好的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進步最終還是為了“人”本身,因此有人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社會進步的衡量尺度。
“人的全面發展不是現成的,而是歷史的產物”[7],人的全面發展是生成的,是自己本質力量實現的過程。而“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各方面能力、機會和選擇的一種和諧發展,各種能力、機會、選擇并行不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6]。所謂的全面發展是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生產力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并不總是同步的,由此考慮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人類在現階段遇到的困境,主要是分工造成,人為了生存被迫從事生產勞動,分工使工人與勞動產品、與勞動本身、與自己相異化,使工人在這種勞動中喪失了自我,而這種社會進步只能算生產力的進步,而根本稱不上真正的社會進步,真正的社會進步是包含“人”的因素在里面的,而“人”都喪失了自我,又如何實現進步?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以社會進步為前提的,但社會進步又不能作為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充分條件。例如現在中國生產力比之前進步了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仍存在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等問題,人們的生活水平并未達到一個統一的高度,人的發展的實現程度也會因為地區、富裕程度等不同原因而不同。總之,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并不能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唯一標準,也不能作為最高標準。我們在評價社會進步時,應該更多的考慮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進步觀,不同于以往哲學家的社會進步觀。馬克思主義是一門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學問,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強調人類歷史中生成的社會進步是人的自由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由此,衡量社會進步應該有基本尺度,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最高尺度,其中基本尺度應為生產力尺度,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高尺度,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進步觀的應有之義。在社會中人是主體,應該實現一切發展依靠人、為了人,并最終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我們是否能將社會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呢?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將人的發展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個人只能依附于群體才能獲得生存的可能,這個階段是個人對群體的依賴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社會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發展,機器生產代替手工業勞動,并出現了分工和交換,個人被分工異化,必須依附于機器才能生存,這個階段是人對物的依賴階段;而第三階段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物質財富極度豐富,人們不必為了生活而被迫勞動,人擺脫對群體的依賴、對物的依賴,徹底擺脫異化,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事勞動,勞動已經成為人們真正自愿和實現自己價值的途徑,并且人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個階段是人的自由個性階段。即社會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斷實現。
社會進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對社會進步又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人的需求和欲望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前提。人的需求和欲望促使著自身一次一次進行實踐,改變現狀并使現狀朝著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起初人類為了滿足自己溫飽需求,不斷變革生產工具使生產力水平提高,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在物質欲望基本滿足后,人們開始關注生活質量,發展文化或者說在變革物質條件時,人們也開始變革自己的政治,發展自己的文化,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當前的現狀不能滿足人的需求時,人們選擇變革,正是這種變革,促進了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發展。人們在不斷追求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的過程中,即在追求自己的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其次,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社會進步離不開建設各方面的人才資源,人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提高了自身素質,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同時為實現社會進步提供了人才資源,促進了社會進步。
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將兩者真正統一起來,才能發揮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
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實現兩者的統一呢?“原來,分工一出現后,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人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整個生產,因而我可以有興趣,今天干這個,明天干那個”[1]。“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決定的”[1]。共產主義社會里,我們不必受到分工的限制,我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去全面發展自己,克服分工帶給我們的片面性,消除異化。而共產主義社會是一種現實運動,我們在努力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時,就是在逐步向共產主義邁進。即社會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將在共產主義社會中達到統一,而這需要我們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奮斗。現在我國還處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時期,但是這其中也蘊含著青年人發揮自己才能的機遇。因此當代青年人應該積極努力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在逐步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