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娟
(中共遼寧省省委黨校,遼寧 沈陽 110000)
文化富則國富,文化強則國強,文化獨立則國獨立,文化進步則國進步。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文化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更進一步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更深入闡釋的文化自信,是我們黨對文化事業邁向一個更高度建設的目標,對我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的指導性意義。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對中國及其世界影響深遠的文化之一。所謂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文明根據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記錄的并創造、傳承、演變從而集聚成具有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世人皆知,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極其漫長而又無比輝煌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流傳至今。
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博大精深。既以人文精神為核心,又包含宇宙萬物;既言簡意賅,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另一方面源遠流長。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印度河文明、埃及金字塔、達羅的大浴池等這些古文化它們都曾經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但都因為歷史的中斷而衰落,沒有延續至今,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巨大遺憾。當其他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淹沒的時候,而古老的中華文明卻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展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朝氣。中華文化雖然受到歷史的不斷沖擊,但是始終沒有被割裂和中斷。正是它博大恢宏的思想體系,以及其自身千百年來不斷根據時代發展、創新,使得中華文明歷經歲月洗禮至今還能得以傳承與延續。它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與凝聚力才使得我們今天對于堅定文化自信有了底氣。
中國現代文化多元化,在這個社會和經濟迅速發展、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里,一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文化。現代人浮躁的生活態度使后現代藝術應運而生,“行為藝術”、“娛樂經濟”等概念接踵而來,快餐式的文化在中國盛行一時,“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全盤西化”等觀念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逐漸加入全球化的浪潮隊伍中,然而中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價值觀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年輕的一代不斷吸收著西方文化,他們熱衷于過西方節日。比如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在中國非常盛行。因為“洋節”而一年一度中國最重要的中秋節或春節的概念已經在人們的思想中漸漸淡化,被遺忘,被冷落。當今中國文化建設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是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和必須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加強對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習近平的講話深刻闡釋了堅定文化自信對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聲望,還對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托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到召開的十九大中國進入一個新時代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使命。當今世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它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獲得主動權。從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中得出,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就難以繁榮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需要物質文財富和精神財富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需要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豐富的文化底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歷史難以割舍,傳統更不可丟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文明發展歷經滄桑各種磨難卻沒有中斷的國家,這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偉大驕傲。在過去的五千年里,中華文明經久不衰,奔騰不息,依靠的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現實價值,才能創造今天的輝煌的文明,才使得中華民族在世界各國之中站住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大一統”思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國人民追求的價值目標和信奉的和諧理念。儒家提倡的“義利統一”的價值觀;中國古代崇尚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倫理、自強不息、修身養性等道德思想,這些思想精華經過現代轉型,與現代化相結合、相適應,為現代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提供思想基礎。中國民族也正吸取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才有了各自的獨特特點。從而這些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我們文化自信提供了十足的底氣。
黨和人民在偉大革命斗爭中創造的革命文化為我們文化自信發揮精神指引的作用。革命文化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形成的不同的精神品格,既繼承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引領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信念、艱苦卓絕的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吃苦、敢于斗爭、齊心協力的長征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愛國主義、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慶精神等都是中國革命斗爭中文化的凝聚,展現了革命文化的風采,展示了黨的偉大領導,體現了高度的革命情操,也是今天我們黨需要發揚的革命品質,極大的推動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在新時期這些革命精神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追求,對推動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開創美好未來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也為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精神基礎,更為今天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文化前進的方向。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又形成發展于革命時期的革命文化,符合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斷對文化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吸引力,為今天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前進的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內容繁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風格獨特的文化。在這些傳統文化中,既有需要我們繼續繼承與發揚的精華,又有需要我們摒棄與改造的糟粕。所以,我們要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首先我們要看到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承認它在積累中華文化中和傳承文明的積極作用和價值。儒家“和合”思想對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向國際展示中華“和合”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等思想,有助于國家和人民的團結和安定,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和繼承。然而有些傳統文化,如等級制度、三綱五常、尊卑觀念、迷信等一些封建舊思想對我們當今社會依然存在很多消極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判斷、篩選、批判、繼承,創新,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推進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擴寬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主動參與世界文明對話,舉辦一些高峰論壇和文化對話等活動,與世界各國學者進行思想文化交流,加強深層次思想文化溝通,加強對“中國夢”的文化闡釋,深化文化認識。我們還可以積極發展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打造屬于中國的文化品牌,推向世界。此外,我們要創新對外傳播途徑,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文明、和諧、美麗的強國形象,從而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的地位。通過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之間做一定對比,我國可以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文化的長處與短處,然后積極學習和借鑒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從而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指出“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們迎來了新的天地,互聯網已經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得,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也改變了世界的聯系方式。如何利用好、把握好、建設好互聯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互聯網形勢復雜多變,互聯網文化又是一種多元文化,是思想意識范疇,我們要利用其優勢,避免其劣勢,從根本上抵制網絡文化的侵蝕,互聯網文化雖然是一種多元文化,但是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網絡文化的發展。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網絡文化建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們的思想,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人們。另外政府加強網絡隊伍的建設,使網絡隊伍發揮榜樣作用,必須注重疏導和教育,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邁向了新的旅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光是物質的復興更是精神的復興,只有堅定文化自信,通過文化自信達到文化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相信,我們的文化將會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