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絲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冗余現象是語言交際中所體現出來的不可避免的固有特征,在交流過程當中充當表現語言差異性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不同情況下,冗余信息所扮演的角色則也不盡相同。如廖七一曾在《論翻譯中的冗余信息》提出觀點:翻譯實踐活動的開展對跨語言交際活動的進行大有裨益,而譯者在充當譯介的過程中也無法避免對源語言信息文本中冗余信息的處理,冗余信息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對翻譯實踐活動具有促進作用。唐建軍認為,在語言表達中,冗余信息的出現恰好與語言的經濟原則形成對立,影響信息地正常傳輸,從而導致語言信息的相對損耗,大大降低了語言的使用效率,只有避免冗余信息,語言的使用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茹靜也曾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在語言交際活動中,冗余信息不盡其數,其作用就是加強對源語言所涵蓋信息的理解;而在翻譯活動中,大量冗余信息的出現對譯者產生一定的干擾,增加對原文理解的難度。可見,學術界對于冗余信息的看法眾說紛紜。現就以陳伯文《譯藝》中漢譯英所展現的實例,從語言和文化兩個不同的層面,分別探析在漢譯英過程中,譯者對于冗余信息的有效處理而采取的各種相應對策,從而平衡冗余信息量,達到冗余信息量的對等,在最大限度上來提高讀者對譯文的可接受性以及譯文本身的審美水平。
冗余信息作為語言的客觀屬性之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無法避免,這也是對于語言本質的一種另類表現。而作為語言一大客觀屬性的冗余現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若某條語言所攜帶的信息量超過實際所需要的信息量就可認為是信息冗余,與之相對的一個術語就是熵。要想在翻譯的過程中使譯文的表述達到最佳效果,就要促進冗余信息和熵之間的平衡化。(李靜,2014)對于《譯藝》中冗余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主要從句法和人文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英語是一門重形合的語言個體,呈顯性,注重于句子的結構形式,帶有一定抽象性的思維語言特點,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以及時態變化涇渭分明,動作意義的表達及呈現是借助一定的詞形的變化來體現和反映,大多采用無生命的詞作為主語。此外,句子的陳述一般遵循主、述位結構,排列整齊,且其詞法與句法分類有詳細分類。有時若英語所呈現的句子較長,為了追求形式美,所展現的句子也會呈逐漸遞進的狀態,而段落的結構在形式上也是呈直線型,每一段落有且只有一個主旨要義,構成句子的段落都只為充實該段落所體現出來的中心思想,表達流暢,層層推進。漢語與英語的語言表達效果大相徑庭,它是一門重意合的語言個體,呈隱性,注重從整體出發來考慮問題,將句子所含信息具體化是其一大重要特色。漢語強調主體意識的重要性,注重內在含義的聯系,大多以有生命的詞作為表述主語。因為漢語是呈隱性特征,所以其表述就不受形式的約束限制,缺乏固定語法界限,表達意義無需通過詞形的變化來呈現,只需從具體的語境和詞序的調整來表達即可。(趙剛,2004)
文化因受人文地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故每個民族的心理特性、精神風貌以及思維模式都不盡相同。漢語和英語源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所攜帶的人文文化信息自然也會有所差異,這種差異恰巧引起不同語言文化交流的障礙。這就要求譯者在充當譯介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源語語言和譯語語言所展現的民族文化信息,能熟稔運用兩種不同語言也成為了一種必須,做到讓異文化讀者對于譯語文本表達出來的源語文本信息的理解能產生大致相同的反應,從而成功地促成語言文化的交流。然而,要使得跨語言文化的讀者掌握足夠的信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能就必須要加入一定量化過的冗余信息,而這些適度的冗余信息加深讀者的理解力,提高其接受程度。文化冗余信息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中,是客觀普遍存在的,需要處理得當。
在漢譯英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經常要處理來自兩種不同語言自身差異帶來的理解不便,這時候就不能只追求詞和句的逐一對應。但一味追求字詞句的一一對應就會使譯文出現表達不清,突兀單調的窘況,降低譯文的可讀性。下文分別從語言層面的句式和詞匯角度,舉例分析如何處理英漢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冗余信息。例如:
原文1:“那個時候,我假如有一副完整的骨骼,沒有血脈肌肉,沒有表情豐富的面孔,而那些我心愛的飾物…蕩然無存了。”
譯文1:“Surely...definitely void of...expression.…might have disappeared altogether.”
原文2:“那種子將破土而出,長為芽,長為枝,長為樹,我...給葉脈。“
譯文2:“In...sprout through the ground,shoot out...a tree.”
在中文中,就相對短句而言,不斷句的長句的使用頻率不高,而且句子的預測性也很低,自然而然就會導致長句在中文中所攜帶的信息量變大,冗余度不高;漢語并列結構常見,這時候最好能在句式結構上進行一定的改動。故此,漢語譯成英語時就出現兩種可能:一是改成層次結構,如原文1種的“沒有血脈肌肉,沒有表情豐富的面孔”就譯成“definitely void of...expression”;二則是維持并列結構,如原文2中的“長為芽,長為枝,長為樹”,譯成“sprout through the ground,shoot out...a tree”,即使并列也是遞進的一種表達。(陳伯文,2008)
原文3:“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譯文3:“What counts is … your personality.”
從這部分的原、譯文對照中可發現,這個地方有改譯也有減譯。其中,“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句話就直接被作為冗余信息文本而刪去了,把“衡量的標準”改譯為“what counts”,這是因為前文已經交代了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后面又提到對人生的領悟,所以上述被刪原文可以視為贅言而忽略,改譯是為了讓譯文能有更好的銜接。(陳伯文,2008)
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也是千差萬別,若采取直譯的手段直接對處于某特定文化背景的文字進行翻譯,異文化讀者在接收源語言信息量可能就會過載。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來自兩種不同文化的文字即使直譯也難以準確傳達不同文化信息的窘境是在所難免。此時,針對不同的情況可以采用相對應的不同的翻譯策略來達到原文和譯文冗余信息的動態對等。(許文娟,2015)例如:
原文1:“詩壇老將臧克家,寫一首小詩...:‘兒子,在...;父親,...;爺爺,...。’
譯文1:“Zang Ke-jia,…,wrote a little poem … in the past:‘The son,…;The father,…;The grandfather,….’”
在譯文1中,“表現中國農民窮苦悲慘的生活”,顯然指的是解放前(根據原文備注的時間和對整個語境的把握),譯文加“in the past”這個冗余詞語來明示其內涵意義,如果在不知道中華文化的歷史的前提下,是何難有這種覺悟的。(陳伯文,2008)
原文2:“火車”
譯文2:“train”(澳大利亞的洲際火車和地鐵的站臺與軌道是通用的,統稱“train”)譯文中澳大利亞文化中的"train"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地鐵"或者"火車"都不一樣。每個州內的“train”并沒有在地下運行,和地鐵有一定的區別,而州與州之間的火車和地鐵共用站臺與軌道,所以在本處所研討對象的翻譯過程中,將澳大利亞中的"火車"翻譯成的"train",并在首次出現時加以說明。
原文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譯文3:“Three cobblers...Zhu Geliang,...mind.”
外國譯者在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前提下,是不知道“諸葛亮”、“臭皮匠”是指的什么,故此,譯者通過對中國歷史名人諸葛亮的譯音加上意譯,完整地將原語所含的文化背景信息傳遞給讀者。(陳伯文,2008)
從陳伯文《譯藝》中漢譯英來探討冗余信息文本的處理的過程,通過較為系統和有針對性地對冗余信息進行語言和文化層面的解析,分別闡述不同類別的冗余信息對應的翻譯處理方法,對英漢翻譯研究中冗余信息的處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冗余信息的普遍性要求譯者在充當譯介的過程中要格外小心,即對文本中的冗余信息加以識別,促進其對冗余信息的功能和效用的熟悉,以便于采取恰當的手段進行合適的處理。因此譯者應該根據其不同的冗余構成原因和手段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做合理的增刪。但是鑒于本翻譯評述的研討對象中出現的冗余信息成因有限,要想更系統地分析冗余信息的處理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