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揚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吉林省A鄉鎮宗教信教群眾人數基本情況:全鄉鎮總人口約70萬人。信教群眾約4.2萬人,占總人口比例6%。其中,女性3.9萬人,男性0.3萬人。佛教信眾人數約為1.9萬人;基督教信眾人數約為2.1萬人;伊斯蘭教回族民眾約為0.2萬人。18-45周歲約為1.52萬人;46-60歲約為1.46萬人;61歲以上約為1.22萬人。由此可見,農村居民宗教信仰人數所占比例較大,以基督教為首,而且以偏老齡化為主。
在調查中發現,改革開放前,全鄉鎮約有宗教信徒1萬多人,現如今為4.2萬人,其中基督教的發展尤為迅速。由分析數據可知,女性所占比例遠遠大于男性所占比例。老齡化信眾人數居高呈現普遍態勢。形成了信教主體“四多”(老人、婦女、文盲、病人)普遍現象。
根據《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合法正規的宗教場所要在當地進行備案。信眾需要到合法的寺觀教堂去進行宗教活動。但也存在著部分基督教信眾人員居住離散、老人行動不便、距離合法宗教場所路途遙遠等原因,無法到指定宗教場所進行活動。這就形成了大量非法私設的聚會點。
通過調查研究,信教群眾文化程度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為0.11萬人,占全體信眾人數的2.6%。由于文化素養不高,且缺乏對文化科技的科學認識,易于盲從,當農村中的各種宗教活動出現以后,宗教人士宣傳“降福”、“避禍”、“勸善”等,群眾便紛紛加入。
對于非宗教信仰的群眾來說,農村居民選擇宗教信仰有如下四點原因。
農村有信教的家庭傳統,容易受長輩影響而信教,這種情況基督教和天主教尤為突出。加之農村基本上還是一個“熟人社會”,所以基督教等宗教之所以在農村傳播較快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熟人之間的相互傳播,所謂“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影響一大批人。
在農村,教育因素是宗教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現在已經實行了義務教育,但是在農村,真正的教育并沒有普及。對于貧乏的農村文化生活,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更容易使宗教占據人們的精神空間。
農村經濟條件落后,特別是那些留守老人,平時自己在家生活很難自理,在外打工的貧困兒女對于老人的贍養問題也是倍感壓力。這些缺少社會保障的家庭便會去皈依宗教,認為可以減少痛苦,亦可以消除孤寂的情緒。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們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有神論現象,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寄托,部分農村居民希望通過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寄托自己的空虛感。
很多村民說只知道“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具體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違法,具體情況應該怎么做卻是知之甚少。因此可以在鄉鎮廣泛開展農村宗教普法宣傳活動,這樣可以使信教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自覺接受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依法管理和監督,堅決抑制各種非法的宗教活動。
相關執法部門對于那些刻意隱瞞的非法宗教活動場所,以及地下教會等非法組織,進行引導和驅散,涉及到違法行為一定要加大打擊和處罰力度。要用行動來闡述什么是允許,什么是不允許。其目的是在于讓人民群眾了解非法宗教活動所帶來的危害。
農村居民精神生活相對匱乏,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大文化基礎設施的經費投入。A鄉鎮多以老人和婦女居多。可以根據調查主體老人的特點,開設有針對性的才藝班,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對于婦女,可以進行技術引導,傳授她們一技之長,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增加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