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敏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原名又叫“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以此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舊時秧歌舞是源自于民間的鬧社火、祭祀土地神靈。清朝時期李調元也曾就秧歌這一現象作《粵東筆記》,其中形容描繪的也是:農民每逢春季來臨之時,男男女女們一起在田間以鼓為聲,競相勞作插秧的場景。此李調元也是對秧歌的起源作了說明了。也因此有人就指出了秧歌其實是來自于南方地區,并非陜北本土源起的文化現象。作家曹谷溪也曾就陜北秧歌考究記載,現陜北地區鬧社會、舞秧歌,更多的是圖個熱鬧紅火。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節正月日子里,可持續到二月初二,年節氣里熱鬧喜氣。
早年期間陜北秧歌主要是男扮女妝居多,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時代的發展向前,人民意識的解放,女同志也逐漸加入進來。陜北秧歌的裝束以色彩亮麗的秧歌服為主,女角手持扇子、漢巾,男角手持傘、頭上包著毛巾。秧歌表演中人數不定,有數十人的,也有多達百余人的,通常表演者中會有一個傘頭(相當于指揮和領舞),整個秧歌隊伍會在傘頭的帶領下和著節奏音樂,盡情的扭起來、跳起來。秧歌吸收了陜北地區當地流傳的水船、踢場子、高蹺、跑驢、獅子等其它民間藝術形式當中的元素,綜合成浩浩蕩蕩的大秧歌隊,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提出過人民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回顧黨和國家的發展和歷史,從起義到堅持戰斗,從長征到成功會師,從延安時期到奪取全國政權,到新中國的建立,到改革開放的到來,每一次的堅持和成就,都是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而來。這既是時代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艱苦奮斗是工作、生活、思想的作風要求,也是我們黨和國家強大的精神力量之源泉。正是因為這段艱苦的時光,我們才能看清來時的路,想好以后要走的路;正是這段歲月孕育了陜北藝術(秧歌)的初心和靈魂。合著秧歌的形式,人民舞出的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和眾將士們慷慨赴國難的勇氣和決心。秧歌的流傳發展不僅是民間舞蹈的傳承,更是將一代人的精神傳承下去,通過秧歌的形式,激勵更多的人在嶄新的時代里不忘初心、讓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讓革命精神繼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富強。
新的時代來臨,意味著新的篇章和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艱苦時期人民所堅守的革命精神是托起新時代的基石和后盾。雖然和平難得,但更難得的是銘記艱苦歲月里,那些真實的生活和寓意,而傳承更重要的是對藝術文化底蘊的汲取。
在2018年全國文化廳局長會議召開為全年文化工作劃重點:“今后要加強藝術創作的整體規劃和引導,積極落實好《文化部“十三五”時期藝術創作規劃》健全文化部直屬藝術院團的創作和規劃。研究探討建立現實題材類型的舞臺藝術作品創作的選題庫,制定《2018—2021全國現實題材舞臺藝術創作計劃》,重點加強和推動藝術界針對現實性題材的創作。組織好藝術專家召開全國藝術研討創作會議,樹立真確的創作方向,推出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的藝術精品。常態化的落實好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工作,做好國家藝術院團與基層單位的結對幫扶,推動文藝作品的創作特別是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繼續實施好重大工程項目。持續推動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辦好重大文藝演出展覽活動。加強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評論工作。”
國家對于藝術創作的大力支持,也為廣大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和信心,而此次的創作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也是證實了新一代群體對于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肯定和推崇。
從舞蹈的創作當中不難看出,陜北民間舞蹈的質樸、厚重、熱情、奔放。而融合了革命精神的創新舞蹈,不但是傳承了藝術,更是對偉人和前輩們留下的優秀精神文化的延續。現今國家大力發展文藝事業的同時,文化創新一直是文化工作者們研究和工作的一個重點,創新與創作同步,精神與文化共存,新的時代需要優秀的藝術,需要文化的展現;其中少不了涉及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融合,而藝術的魅力往往是在美麗形式狀態里的精神共享。眼下對于民間舞蹈最好的出發點在于人民群眾,它從群眾中來,跟隨它的源點還是得回歸到本土、回歸到群眾中去,未來更多的重點應該放在傳承與學習上面,只有對事物和藝術有足夠的本源透析,才能真正了解民間舞蹈藝術蘊藏的美。
秧歌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一直被廣泛使用、推廣。在未來像陜北民間舞蹈與革命精神這樣的作品創作也會越來越多,本著堅持正確創作導向,藝術精品不斷涌現的理念,陜北民間舞蹈也必將展露頭角,優秀的文化需傳承,需要發揚光大,不能忘記的便是對革命精神一如既往的學習,貫徹優秀的精神文化,創作擁有魅力的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