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通常會將藝術看作是一種具有娛樂性的玩物,而藝術的效果于人而言也只有娛樂和消遣的功能而已。有人對于這種說法持反對意見,并為藝術作辯護,認為藝術可以用來美化人生、陶冶情操、升華性靈的。在這里提到“美化人生”,往往都是指衣裝打扮這樣外在的東西;所謂的“陶冶情操,升華性靈”,往往又都是附庸風雅的淺顯之見。于是最后便把藝術看成了一種虛空玄妙的、不著邊際的存在。產生這樣的結果想來也是因為人們并沒有真正的深入了解過藝術的效果。
藝術于人生所產生的效果,其實很簡單,不外乎是在我們對藝術品進行欣賞時所產生的某種關照心靈的觸動,以及之后我們在對藝術進行研究時,所產生的間接影響。前者我們稱之為藝術的直接效果,后者為藝術的間接效果。簡單來說就是前者是相對淺顯易懂的,后者是有一定深度的,是需要人們具有一定藝術欣賞的基礎。
藝術的直接效果,就是當我們在創作或進行藝術鑒賞時所得到的某種樂趣。這種樂趣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由的,一種是天真的。在對藝術進行創作和欣賞時,我們可以獲得藝術給予的自由樂趣。我們在平時生活中都會受到一定環境的約束,使得心境得不到完全的舒展,所以我們在與人交流接觸時會小心謹慎,計較得失。我們的心境和性靈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在一個相對戒嚴和緊繃的狀態下。所以我們只有在學習藝術的時候,心境和性靈才可以得到暫時的放松,同時將自己的意見、期望以及內心的某種渴望發泄出來。例如大家都喜歡世間的美景,但是卻難以見到,我們受到來自生活各方面的牽制,看美景不得,我們便將美景藏于心中,與平凡、污舊的景象相對。于是我們便拿起畫筆,將我們心中所期望的美景畫了出來。彩虹是轉瞬即逝的,但我們可以通過繪畫把它永久的保存下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欣賞。野生的小鳥是畏懼人的,但我們可以用畫筆將它永遠的停靠在枝頭上,這樣才能“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些景物無論是我們自己描繪的還是欣賞別人的,同樣可以給人一種心境的安慰,這就是解放、自由的樂趣。
就文學來看,文學作為一種時間藝術,較之繪畫可能更加的生動。所以通常在文學作品中我們能夠更加自由隨性的高歌人生的悲歡離合,來排解現實生活的種種苦悶。過去我們世間常存在衣不裹腹的饑荒,我們想要除掉它,但很難做到。于是我們便在文學作品中描繪人們豐衣足食的場景,讓人們看到了共愛、共勉、共圖等。所以古代出現了很多描寫關于田園樂趣的詩文。但是也有人說這些文學作品存在只是為了畫餅充饑,聊以自慰。其實也不盡然,這是理想的初步實現,它和空想不同,理想是合乎理性的,而空想則像游戲似的,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只要我們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大方向,理想就不怕高遠。相反,理想越是高遠,在創作欣賞時的趣味也就更加的充沛。
只有在藝術中,我們才可以清楚的看到萬事萬物的本原。研究藝術,也就是在探索“天真”的樂趣,我們在平日里面對自然、面對人生,很容易被習慣所困擾,往往看不見事物的真實存在。所以只有在藝術中,我們才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世間萬物的本來面貌。
藝術就好比一記良藥,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能夠破除一切來自習慣的困惑,更好的表現事物的本原。畫面中的太陽,莊嚴偉大,這才是太陽自己的本原;畫面中的田野,一望無垠,這才是大地的姿態。所以說我們只有在藝術中才能見到萬物的本真。只有打破了日常的行為習慣轉而用一種至純至凈的眼光來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時,我們的心境才會豁然開朗。所以說我們在藝術創作時或者鑒賞藝術時可獲得更多的自由,這便是藝術的直接效果。
藝術間接的效果是指我們在對研究藝術有了一定經驗之后,心靈深處受到的種種影響,也是我們所悟到的藝術精神。這種情況下是不需要藝術品的,因為整個人生也都成了藝術品,這個效果的范圍很廣泛,簡單來說就是遠功利和歸平等。之前我們也說過,在面對藝術品時,需要我們摘除心中傳統習慣的束縛,解嚴開放,自由自在。這種經驗積攢多了以后我們便會用這種心情來處理和應對世間之事。所以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把人生當作藝術品來看待。在平日里我們為人處事會非常的計較得失,將功利放到了第一位。人生在世,功利雖不可不計較,但一味的計較功利,直到老死,這樣的生活實在是太冷酷單調了。所以我們應該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盡量用藝術非功利的心情看待世事,這樣的生活才會溫暖豐富。所以說,遠功利是藝術的一個十分重要效果。
最后我要談到的是藝術的歸平等,我們的平常心和藝術心,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在于物與我的關系問題上。平日里視物與我相對峙,而在藝術生活中,視物與我為一體。所以在研究藝術時,我們要養成平等觀,即“有情化”。(在西方稱其為“感情移入”,我們古代稱它為“遷想妙得”)
通過研究藝術,我們可以從藝術精神上學到如何去做習慣性的假定,以及撤銷物我之間的隔閡來看世事,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學習藝術的本真就是要恢復人的天真,這也是現階段我們最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