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皓恬 趙洪校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山東 煙臺 265200)
團體心理輔導是以團體為咨詢框架,以單位個人為咨詢主體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它通過營造團體交流環境,把個人納入其中,利用集體交流的方式,從心理學、行為學、實踐學等學科角度使個人感受團體思想認知,對比審查自身來調整個人情緒,克服內在心理問題的一個輔導過程。在新時代背景下,它對于解決大學生諸多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準,幫助其塑造健全心理人格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團體心理輔導因為有多人參與互動,不是簡單的一對一輔導模式,因此輔導老師可以一次性解決多人心理輔導問題。具體來說,首先輔導老師提前制定心理輔導方案,對被輔導的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其次各輔導參與者之間進行交流互動,通過互相幫助或彼此合作的方式共同感受集體觀念認知,在交流中對比利己主義和集體主義間的區別,使輔導現場的參與者同時意識到自身問題;最后,被輔導的學生經過前期階段的輔導過程逐個審視自我,集體表達自我心聲,至此團體心理輔導的一個階段完成,由此得出,采用集體輔導的方式,能夠共同實現多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輔導形式靈活,效率較高。
團體心理輔導屬于團體咨詢范疇,是團體中個人各自表現的共同反映。它促進了輔導過程中信息交流由個性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幫助學生意識到集體利益的重要性,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一代,家庭環境較為優越,對吃苦耐勞精神理解不深,加上父母及老人對其寵愛過多,造成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經常從自我利益出發,對他人利益考慮較少,利己主義嚴重。同時受網絡技術影響,接觸到的網絡內容信息量很大,面對各種的不良信息及國外不法分子的意識形態類內容,這類學生思想觀念有多元化、自由化傾向,對現今社會上認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質疑,對我黨的執政地位認知模糊,集體意識和法律意識層次不高,思想道德水平與新時期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不符。
學生就對黨團組織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參與程度不高,學習動力缺乏,對學校規定的必備思政學習內容存在應付心理,沒有從心理上重視起思政學習的重要性。該種思想反映到文化課程的學習上即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個人大學職業生涯缺少細致、明確的規劃,對個人前途和大學生活不負責任。
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特點就是能夠根據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方式對其已經存在或潛在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和糾正,使這部分學生可以及時擺脫心理疾病的困擾。當高校定期開展學術型或者競賽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這類學生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糾正,已經審視和了解到自身思想上和行為上的缺陷,再次參加此類教育活動會比以往具備更強的參與動機和參與熱情,為黨團組織進行共青團員選優工作,篩選優秀的黨員發展對象提供了前期準備。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硬性灌輸理論知識為主,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導致多數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常常存在應付心理,而團體心理輔導則更加重視學生內在潛意識作用,它通過基于學生現有學習心理和日常行為方式能夠初步判斷學生現存的思想心理和道德水準,采用形式多樣的團體教育活動,增加了學生體驗式教學的感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純粹的理論知識灌輸方式,為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剔除劣質的思想觀念營造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精神氛圍,為高校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延伸思政教育內涵增加了手段。
大學不同于高中生活,學生學習沒有固定的教室和早晚自習,學生課余時間較為充足,由于進行小團體或者個人活動,造成班級內集體意識淡薄,團體歸屬感不足。而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領域加進團體心理輔導手段,利用角色扮演、講座論壇、心理咨詢小站等形式,有助于提升全班同學的集體責任感和歸屬感,減少同學間的隔閡,增強班級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這里的社團活動主要是指由黨組織和團組織開展的相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高校黨團職能部門在組織和策劃相關愛國教育活動時,可以加進團體心理輔導要素,根據學生們普遍關注的時政文體、心理問題,采用演講競賽、有獎問答等方式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生們對團體目標的認同和體驗,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