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
(渭南市三賢中學,陜西 渭南 714000)
自從基礎教育全面改革以來,不少課程教學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化學作為理科課程中實驗要求最多的科目,對于學生的操作能力要求高。元素化合物探究式實驗是高中化學實驗的核心,對其實驗教學的研究水平決定了化石實驗課的授課質量。本文先分析在開展課程時教師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如何快速引導學生學習實驗內容,然后針對具體的兩個實驗展開詳細的介紹。
只有有趣的東西才能激發人學習的欲望,教學活動中的有趣性是學生能否主動學習的前提條件[1]。在化學元素化合物探究式實驗中,首先要創設趣味性實驗的問題情境,通過能觀察到或者感受到的實驗現象吸引同學的注意力,讓學生有一種想親自動手的沖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其次是創設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對生活中我們一些常見的化學反應但是卻被我們忽略的現象提出思考,以此為素材,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
探究性實驗最重要的就是過程的體驗和方法的培養,在實驗設計的過程就要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探索學習,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對于同一類問題的解決能力也大大提升。實驗方案的設計要注重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鍛煉,不是通過循規蹈矩、人云亦云就可以解決的,不能被定向思維所限制,努力探索新的、不同的、方便快捷的解決方案[2]。
基于有興趣的問題情境之后,學生要想辦法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假設,推理與假設是解決難題的一種常用手段,在認識事物和發現事物規律中起著重要作用[3]。對于學生提出的假設,不論假設的借鑒意義大不大,老師都應該鼓勵學生動手去驗證自己的假設,在這個過程中驗證和修改自己的假設,最后得到正確的結果。假設的提出不是盲目的任意假設,而是在已經掌握了正確的理論知識之后,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當前的問題提出多種猜想和假設,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互相的交流,借鑒他人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方案。
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掌握的理論知識的程度不同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思維模式,因此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個體體驗首先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對于提出的想法給予鼓勵,對于其中的不足給出意見。其次可以通過獨立或者分組實驗,給學生思考、創造、表現的機會。
鐵元素是高中化學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性質多樣,化學反應方程式復雜,應用情景也多,因此可以通過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探究然后課堂討論來增強大家對鐵的性質的了解。首先向同學們展示鐵元素在現實世界中的多種表現形式,從圖片中觀察氯化亞鐵和氯化鐵的顏色區別。然后利用多媒體,激起學生的興趣。提出疑問,如何在實驗中檢驗三價鐵離子的顏色呢,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實驗結果來驗證三價鐵離子的顏色是否和圖片中一樣。其次通過相似的辦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假設,然后檢驗二價鐵離子的顏色。最后大家對自己方法提出改進,相互討論,雖然方法不同,但是結論應該都一樣,彼此改進實驗中的不足。
鈉是日常中接觸最多的化學元素,應用廣泛。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兩者性質有很多相似的規律在里面。所以可以通過學生先試驗,老師在講解,最后黑板演示加深記憶的方式來教學。先讓同學們觀察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水中的溶解性和酸堿性等特征[4],記錄其中的現象,得到初步結論。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和現場實驗的方式,邊做實驗邊講解其中的原理,總結規律,讓實驗結果和理論相結合,在記住了結果的同時也理解了其中的原理。
通過本文的分析,在化學元素化合物探究性實驗展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和引領的作用,創設各種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行探索中找到化學元素中存在的變化規律和化合物的性質,教師要積極與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實驗中的難題,同學之間通過團隊的形式,相互配合,培養彼此之間的合作意識,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增強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能力。